第二,“抛储”还是“增配”?近日市场传言国家将抛储以及发放配额,经有关方面证实,国家目前暂无此类计划。但从问题的提出来看,没有新陈交替期供求矛盾,就不会空穴来风。而解决的主要办法无非是三种:
1.按兵不动。后两个月的新陈棉花对接期,内棉供应紧张,价格上升,外棉失去了主要出口目标而下行。则国内纺织业比较成本上升,承压继续加大,预后不良。
2.抛储。增加国内即期供给,实际上也增加了全球即期供给。倒推一下:港口外棉充盈,抛储会使国内棉价下跌,外棉价格跌得不仅快而且更深,对国内纺织企业会更不利,不符合趋利避害的原则。当前的市场背景是国内工商供求矛盾,我们不大可能用全球性的办法来应对国内的矛盾。
3.增配。可见,如果宏观部门认为有必要缓解的话,“增配”是个选项。增加配额不增加全球即期供给,反而可以解决内外结构矛盾。这个政策选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效果上和抛储相比都是优选项。
那么“增配”这一结构性行为会打压棉花价格吗?有需求的增配未必是利空。这个问题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全球商业库存,一个是增配数量,核心变量是全球商业库存。而全球商业库存在被注入增配这个冲击性变量的同时会发生变局。在全球商业库存居高的前提下,这个变局发生会使内外棉价在配额使用期保持相对较稳的状态。在全球商业库存较低的前提下,这个变局发生会向有利于中国纺织的方向发展,那就是外棉快速上升,内外价差缩减并向新棉临时收储目标价靠近。
究其本质,抛储和增配其实是一回事,如果抛储的“附件和背书”是增加国家进口的话。归根结蒂看,就是国家政策取向不应该、也不会用增加供给这种全局性做法,去解决内外棉的结构性问题。
第三,对于两次临时收储价格的合理性问题,我们认为不无道理。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仍处于快速发展的运行轨迹中,而此期间经济增长、工资上升、成本推进、物价合理上升是存在内生动力的,因而是必然的,也是趋势性的。二是金融改革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和战略方向,此期间汇率变动更是个常态。上述两点决定了棉花定价基础上移是合理的。三是耕种的劳动力对比价值,结合棉花生产的特点,收储价必须能够保护棉农利益。四是根据经验,1:8的粮棉比价具有合理性。
另外,研读临时收储政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政策简直就是一项要约,一项对棉农发出的、以轧花环节为中转的皮棉要约,一项不定量、买进方式不可撤销的远期要约。在棉农应答的前提下就变成了潜在的远期合约。远期合约不就是期货合约的前身么?既然推出棉花期货的宗旨就是服务于产业经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市场的办法去解决市场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