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虽然是农产品,却不可食用,使得政策在现有制度下难以完全兼顾工农利益。
棉花作为*大的非食用农产品,从生产方面与可食用农产品争地,从消费方面仅是工业原料,与其他可食用农产品没有任何替代关系,其价格 走势与主要粮食作物相关性很低(如表一)。根据麦棉比价确定棉花收储价格在保护棉农利益、保障种植面积方面是完全正确的,但对纺织行业的承受力方面却没有 任何根据。一段时期内国家只能在保护棉农与纺织行业中选择其一,难以兼顾。
二、棉花用途单一、纺织品服装需求弹性大,使棉花受金融环境影响大于其他品种,价格更容易大起大落,调控难度大于其他粮食作物。
皮棉与
而纺织品服装的需求弹性则加剧了棉价波动空间。在人们的基本着装得到满足后,对服装的需求弹性会非常大。当经济环境好、收入预 期乐观的情况下,可以大量采购时装,比如一年买十套衣服;当经济环境不好,收入预期悲观的情况下一年不买衣服,一样可以穿得体面。这一点在欧美国家表现的 更加突出。服装行业与美容美发行业有些类似,对宏观环境相当敏感,需求弹性很大。这也是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情况下服装库存居高不下的原因。棉花需求量波动也 大于GDP的波动幅度
三、棉花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政策调控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但调的力度需要明显大于一般品种。
棉花以上属性使其在经济周期低谷时需求大减,而在经济周期波峰时需求大增。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大规模的收储有三次,而这三次也 正是全球大范围的经济危机时期:152 0173 3840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收储棉花173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38%;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表现的全球金融 危机时期,我国收储棉花286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34%;2011年以欧债危机为表现的全求经济危机时期,我国收储国产棉花32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 42%。大规模集中抛储有两次:2003年美国9.11后的货币刺激使物价高涨,我国共抛售棉花77万吨;2010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货币宽松造成通货 膨胀共抛售棉花364万吨(如图三)。且两次大规模抛储,都没有把棉花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宏观经济环境差的时候棉花价格越收越低,而在宏观经济环境 好的时候棉花价格越抛越高,一方面因为国家调控是逆周期,另一方面也是以上棉花特点决定的,同时也说明国家储备与生产、消费比例并不合理。152 0173 3840年和 2008年国家储备量占当年消费量30%-40%。而且大规模收储年份是金融危机年份,消费量下降很明显,经济增长峰值的抛储时期储备消费比会更低。
四、国内纺织行业不景气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宏观经济环境,而不是国家收储造成的内外棉价差,内外棉价差只是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以上分析及图表看,棉花消费量变化与经济周期完全一致,且其供求变化大于同期GDP变化。目前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纺织品服装消费量下滑会更大,纺织行业处于困境是必然的结果。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同样证明了这个结论。中国棉花价格大幅高于国际,如果是内外棉价差削弱了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那么其他国家的纺织 品出口应该大幅增加。而结果恰恰相反,*具竞争力的东南亚国家出口同样出现下降,且大部分国家降幅大于中国(如表五),其棉花进口量和消费量也出现大幅下 降。虽然我国进口印度和巴基斯坦棉纱量持续增加,但从近十年看,我国进口纱一直保持平稳上升态势,*近进口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增大。中国棉纱进口量没有出现 质的变化。
五、纺织企业好转*根本的途径等待是国际宏观经济环境转暖,同时政府也要考虑出台一些具体措施以对冲内外棉价差过大对纺织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弹性决定只有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国际宏观经济转暖才能使纺织服装企业顺利完成去库存化,才能使纺织服装企业进入下 一个增长周期。由于政策原因使内外棉价差较大,相对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对冲政策造成的影响。可以考虑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 税率,或为纺织品服装消费提供补贴。作为“衣、食、住、行”民生项目的首位,从保民生和扩内需两个政策方向看,服装行业争取获得财政补贴有充分的理由。
综上所述,棉花的特点决定了其价格更容易大涨大跌,国际金融环境是影响目前纺织服装及涉棉企业的*主要因素,纺织企业的生存状况取 决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而不是内外棉价差。内外棉价差并没有明显加强东南亚国家的纺织服装竞争力,中国纺织大国地位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可动摇的。
棉花作为非可食用农产品,农业与工业之间利益很难兼顾,从保护农民利益看国家的收储政策完全正确。政府需要做的是增加一些对纺织行业财政或税收的补贴,以对冲内外棉价差造成的影响。当然从长期考虑,直补棉农、减少对市场价格的过度干预将是政策发展的趋势。
纺织服装需求及棉花价格对宏观经济的较大弹性,决定了在现有体制下保持合理的储备消费比,才能使国家在熨平周期性价格波动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