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随着一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价格暴涨,网络上一些民间词语也应运而生,如“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不过,这些口头语的出现大多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背景的,而像“煤超疯”那样与吃无关的口头语却并不多见。前几日,看到若干篇有关
顾名思义,“绵里针”指的是棉絮里面藏着针,小心扎人。今年国内棉花价格上涨势头也像“绵里针”那样扎人。事实上,今年国内外棉花
一系列因素对今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的上涨起到推动作用。例如,据美国农业部今年10月初发布的报告预测,2010/2011年度,全球棉花缺口为89万吨。供应紧张的局面使国际市场上棉花价格不断攀升,纽约棉花期货价格自7月下旬开始上涨,至今累计涨幅也近70%。不难看出,今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上涨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产生传导作用。不过,国际市场因素终究是推动国内棉花价格暴涨外生变量,而促使国内棉花价格暴涨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源于一系列内生变量的显灵,如2008年的市场低迷导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气候原因导致今年的新棉上市推后一段时间,国内棉花种植成本上升等因素。
应当承认,上述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的显灵虽然会催发国内棉花价格上涨,但尚不足以引发国内棉花价格如此大幅度暴涨。究其原因,当下国内棉花价格的暴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投机资本的囤积居奇行为。郑州商品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棉花期货总持仓量为48.73万手,相比两个月前的同**,总持仓量增加了70%,显示资金正在不断流入。也难怪,现在中央三天两头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新政策,甚至要透过征收房产税来对房地产市场“税大叫”。显然,房市炒不成了,绿豆、生姜等农产品都炒作完了,那些闲不住的热钱也该在棉花身上寻找下一个炒作目标了。况且,面对着石油、煤炭、粮食、食用油、蔬菜、食糖等诸多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棉花价格的上涨也体现出了比价效应下的“补涨”需要。
今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持续走高,特别是导致了棉制品市场受到不小的冲击,而用句时髦语言就是“后果很严重”。随着“绵里针”的初露锋芒,从棉袜、棉睡衣到刚刚上市的棉服,价格一路飘红。据了解,国内部分棉制衣物的价格都有10%至20%幅度的上涨。现在看来,对于国内棉花价格而言,虽然上涨不少,但社会公众的反应并不像对食品价格上涨那样强烈。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民以食为天”,“穿”的地位终究难与“吃”相匹敌。曾几何时,粮票和布票都是中国老百姓过日子的必备票证。不过,粮票在计划经济年代中的地位似乎也要强于布票。很简单,在老百姓过苦日子的年代,缺少布票的后果是衣服破,人们没面子,而缺少粮票的后果是饿肚子。而肚子总要比面子重要许多。
表面上看,与吃饱相比,穿暖问题好像并不是十分突出,而实际上,这正是一个误区。从当今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来看,吃与穿的关系也应当与时俱进。一方面“吃”并不单纯指吃饱肚子,还要解决好吃得健康的问题。另一方面,“穿”也并不单纯指穿得暖和,还要解决好穿得美观的问题。如此看来,在吃得健康与穿得美观之间,不存在谁为天谁为地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从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角度出发,棉花价格的暴涨对中国经济的刺痛不仅仅体现在国内老百姓消费这根神经之上,而且也体现在出口贸易这根神经之上。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随着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对棉花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目前,棉花价格的上涨已经威胁到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让相关企业不堪重负。在棉纺织企业中,棉花占成本的60%至70%,但由于棉价持续走高,近期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扩大。从*近一届广交会上了解到,棉花价格的上涨已经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成交带来不利影响。正如国内参展企业所言:现在的棉花是**一个价。采购商倒是来了不少,但都在犹豫不决。企业报的价格也是即时价格,大单、长单都不敢接。长此以往,后果是什么?倒霉的还是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农民工。应当看到,纺织服装行业是现阶段中国吸纳劳动力就业*多的领域之一。如果因棉花价格暴涨导致纺织品服装出口规模出现了萎缩,国内许多农民工的饭碗就要成问题。可以想象,没有了饭碗,也自然无法做到“民以食为天”。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暴涨看似对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无关紧要,而实际上则是至关重要。
面对着这根刺痛中国经济的“绵里针”,国家的确是有所提防,而且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但效果依然有限。据了解,前段时间在国家每天拿出1.5万吨的储备棉拍卖并且不断加大进口棉花和新疆棉花输入内地力度的情况下,“绵里针”依然锋芒毕露。
棉花价格上涨,刺痛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的某一根神经,而是中国经济的多根神经,相关部门应当像关注粮价上涨那样关注棉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