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棉花收购季。*新统计显示,全省棉花采摘率1/3强,收购价格在每公斤7.6-8.4元。而去年,棉花收购价格开秤时为每公斤10元,*高时达到14.4-15元,后期价格回落也没有低于10元。
价格低直接导致棉农惜售。今年通州区新棉开秤以来价格一路走低,眼下每公斤8元至8.1元,亩收入152 0173 3840元左右,为去年的一半,仅能保本。
无独有偶,生姜价格近来也坐上了暴跌“过山车”。南京众彩农副产品批发
“去年10月份生姜价格的暴涨背后有着人为炒作因素。”李俊分析,在去年价格高点后,政府对于炒作行为采取了相应的打压。但导致今年价格大跌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去年的价格暴利使得农民盲目跟风,在上市量大增的情况下,需求弹性*小的生姜价格自然暴跌。目前的价格显然“成本难保”。
而近日记者在螃蟹养殖大县高淳采访时了解到,与去年相比,今年螃蟹价格也陡然走低:该县水产市场上4两重的公蟹一般每公斤只卖70元,3两重的母蟹每公斤160元;而去年同期,同样规格的公蟹和母蟹市场价格分别达到170元和280元。
“以目前的价格水平,今年大多数蟹农要亏本,尤其是那些散户。”该县青松水产合作联社是省内规模*大的螃蟹合作社,负责人邢青松告诉记者,导致螃蟹价格走低的原因,一是今年全国各地螃蟹大丰收,增产幅度达30%左右;二是去年螃蟹养殖效益较好,今年各地扩养面积很大。“猪肉、蔬菜价格波动比较大,我们早就听说过,但螃蟹丰收而农民收入却减少的情况,这么多年来我们还是**次遇到。”
价高—多种(养)—价跌—少种(养)—价高……近年来,农产品深陷暴涨暴跌的怪圈,是否真的“无可救药”
“中国现在有几亿农户,在没有及时、准确供求信息发布的情况下,短期内很快要让农民不盲目种植是不可能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周应恒教授分析认为,事实是,我们种了什么、种了多少、还差什么,没人能说得清。有统计数字,但不能精确地反映市场供需变化。于是,农民只可能跟着价格走。正是因为供需信息的不对称,市场上一点点风吹草动的效应都可能被放大。
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和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供应与需求就很难匹配。农产品价格高涨的时候,没有前瞻性的平抑措施,价格狂跌时,没有考虑到下一步的供给。让周应恒*担忧的是:“在这种农产品价格反复涨跌中,处于生产链*末端、抗风险能力*弱的农户,却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市场风险。即使农产品价格上扬时,他们赚得也是*少的。一旦价格下行,他们更是亏定了。”
事实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也出现过我国目前这种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状况。周应恒曾在日本留学,对于日本农产品生产流通体系有很深的了解。他认为,日本是通过“多种制度性的安排”*终稳定了农产品市场。
一是蔬菜价格安定基金。即农产品价格比较高的时候,提取一部分钱作基金。一旦价格出现下跌,立即调动基金用来补偿生产者。当基金不足以补偿生产者时,政府则拿钱出来用以充实基金补贴农户。这一切都由农会负责操作。
二是认定蔬菜产地制度。通过蔬菜产地制度的认定,能很有效地将蔬菜信息收集起来反馈给农产品市场,什么样的蔬菜在哪里生产、生产了多少、卖到哪里、价格多少,都有准确的记录,生产很有计划性。这样一来,就将蔬菜的总量控制住了,总需求与总供给能大体平衡。一旦出现像今年大地震、核危机等突发情况时,则由政府统一出面从国外进口相应量的农产品,不至于引起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于部分重点农产品,比如大白菜、菠菜等单一品种蔬菜,他们都成立了相应的协会,这些协会在供求关系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三是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市场体系。农民以组织的形式与批发市场合作,将生产的农产品委托给批发市场拍卖,拍卖所得扣除交易费均归农民组织。如果当天农产品供应不足,批发市场会向农民组织发通知增加供货,反之则减少供货。
业内人士指出,“日本配方”能否为我所用,还需要实践检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农业这样的弱势产业,政府的大力引导与扶持必不可少,而且这种扶持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具长远考量且现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