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
巴州属新疆南疆棉区 ,主要指沿岸绿洲平原和塔里木河流域。海拔高度一般为800~1000米,;气候非常干燥,年降水量为30~70毫米,灌溉条件较好,≥15℃的积温在 3600~3800℃.日以上,*热月平均温度在25℃以上,适合种植中早熟陆地棉和早熟长绒棉。巴州共有宜农荒地2906千公顷,2009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12.39万亩,其中棉花种植面积249.97万亩。其中地方种棉花植面积204.87万亩,兵团棉花种植面积45.07万亩。
巴州棉区分布及产量
巴州下辖八县一市,均为自治州的主要产棉地区,北四县相对南部气温较低,适宜种植中早熟品种,产量相对略低;农二师所属塔里木各团场、库尔勒垦区各团场及焉耆垦区各团场均为农二师的主要产棉区。
依据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确立的“一黑一白”发展战略,自治州的棉花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棉花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 127.63万亩发展到2009年249.97万亩,种植面积增长了95.9%。农二师主产棉区2004年种植面积为41.8万亩,2009年种植面积为 45.07万亩,种植面积增长2.4%。地方棉花亩产由2004年的120.1公斤/亩增长到2009年152 0173 3840.7公斤/亩,兵团棉花亩产由2004年的 142公斤/亩增长到2009年的186.2公斤/亩,其中约有10%左右的棉田亩产超200公斤/亩,
巴州棉花生产的优势
巴州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而著称,其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均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棉花生产。
1.气候资源优越。巴州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灌溉棉田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条件下,有利于棉花生育,蕾铃脱落少、秋季烂铃少,病害轻、表现出绒长、铃重、衣分、品级等优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
2.土地资源丰富,平整广阔,便于机械化作业。棉花主产区的棉田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地势平坦,田块宽广平整、面积大,便于机械化作业,在棉花生产中有利于规模经营,提高棉花生产的技术水平。
3.植棉技术先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各产棉区不断推行新的植棉技术,尤其是宽膜覆盖栽培技术、节水滴灌技术,以化学调控技术为手段、以培肥与施肥技术综合防治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高产配套技术体系,使棉花生产技术水平逐年提高。
巴州棉花质量的现状
1.2003年棉花收购放开后,轧花行业的高额利润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各种经济类型的棉花轧花企业纷纷建立,到2009年巴州共有 104个棉花加工企业,其中已有95家棉花加工企业采用新的加工打包设备,并开展了仪器化公检。实行由第三方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的公证检验,要求棉花加工企业在收购中就必须要做好对籽棉的检验、分级分垛堆放、分级分垛加工,从源头把好籽棉收购关。企业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加工设备配备完备、齐全,加工工艺科学合理,有效地的提高了加工能力,缩短了加工时间,棉花加工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棉花市场竞争力
2.品种“多、乱、杂”造成棉花纤维一致性差。近年来,各地种植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较为普遍,采摘后籽棉不能有效地实行分摘、分堆、分级管理造成混级等现象,在加工时又不能实现分品种和分级轧制,直接导致了皮棉纤维一致性较差。纤维一致性是衡量棉花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纤维一致性好,生产出的纺织品品级、品质才稳定;反之,生产出的纺织品则容易发生变形。目前,大型纺织企业均采用现代化设备、标准化生产的模式,对棉花纤维一致性的要求*高。从用棉企业反映,巴州部分批次的棉花纤维一致性较差,短绒率过高,这直接导致棉纺产品着色不均匀,落棉量大,生产效率低,影响了棉纺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3.近几年来水资源紧张,每年流入巴州境内水量也逐年减少,由于缺水,部分耕地撂荒。棉花的种植对水的要求较高,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及时浇灌,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巴州地区棉花质量存在长度偏短、纤维较粗、马值偏大的情况。
影响巴州棉花质量的因素
1.水资源较缺乏。自治州各棉产区多为灌溉农业区,灌溉用水的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低,由于不合理的灌溉,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再加之近年来棉花产业发展快,土地资源开发快,塔里木河水每年流入巴州境内水量也逐年下降,造成灌溉供需矛盾突出,棉田缺水情况较为突出。
2.棉花品质有所下降。进入90年代以来,棉花生产发展很快,但随着产量的增加棉纤维品质下降。其原因主要有:(1)棉花品种“多,乱,杂”,造成棉花纤维一致性差,目前,自治州各产棉区内种植的棉花品种在十几个,但主要集中在新陆中26、新陆中36、中棉40、中棉43等亩产高、衣分高的品种。(2)由于不同程度遭受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造成棉花出现长度偏短、成熟差的情况,从而影响棉花的内在质量。
3.多年连作,造成病虫害蔓延,在自治州植棉区,棉田面积已占耕地面积60%左右,种植棉花均是中熟品种(138天左右),生育期长。翌年只好继续种棉花。多年连作造成病虫害蔓延,同时也造成土壤养分成份单一,影响营养平衡。
4.劳动力少,拾花困难。自治州各棉产区虽然机械化耕作程度很高,但收花过程仍是手工作业。棉区人均植棉1~1.3公顷,到了收花季节,劳动力紧张*为显著,季节工不足,既给棉农造成了*大的压力,棉花不能够及时采摘。采栽中没有做好“四分”工作,造成棉花混等混级,并影响棉花品质。
5.由于大量外来拾花工的涌入,增加了在籽棉采摘、堆放等环节的管理难度,也使棉花中的异性纤维含量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采摘中没有积*有效的防止异性纤维的混入,销售时仍然使用非本色棉布袋或化纤编织袋,致使异性纤维问题较突出。
6.巴州共有104个棉花加工企业,棉花加工设计能力达到80多万吨皮棉,按巴州地区收购50万吨皮棉计算,轧花能力已经强于棉花生产能力,一边是有限的资源,一边是众多棉花加工企业争夺棉花资源来满足加工需求进行抢购,因此在收购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混等混级收购、抬等级收购棉花现象,使棉花收购质量下降。
7.在棉花加工环节上,有的棉花加工企业管理不善、工艺调整不合理,加工过程质量控制不规范,部分企业虽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但在技术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对相应的人员进行培训,就仓促上岗,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在引进加工设施时不配套,技术水平低,工艺不合理,造成加工质量差而不稳定。
8.“白色污染”严重
近年在发展地膜植棉新技术,对棉花的发展起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残膜回收不彻底的情况下,随耕翻埋入地下,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影响透水和透气性,阻碍了棉花的根系生长,从而造成了的“白色污染”问题。
提高巴州棉花质量的对策及采取措施
1.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行节水灌溉,大力推广棉田滴灌技术,增加棉花的单产,保证棉花的品质,从而增加棉花的总产量。
2.在棉花的品种管理方面,要以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域为范围确定主栽品种,统一良种加工统一供种。同时要积*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棉种,并以棉花良种补贴为抓手,规范品种,着力提高巴州棉花的纤维一致性。
3.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在棉花栽培技术方面,加大科技投入,集中连片的棉花专业化产带,积*培育和推广优质的品质,确定主栽品种,规范品种,统一供种,着力提高棉花内在质量的一致性。
4.面对有限的棉花品质,对具有实力的仪器化公检企业实行政策优惠,停止小包棉花加工企业及缩减年生产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棉花企业,保证资源量,避免争收抢购的不良局面,营创良好的收购环境,形成棉花市场优胜劣汰的环境机制。
5.在加工环节上,要改进加工工艺,强化异性纤维的清理工作。轧花时,做到因花配车,不能一味的追求单产,而忽视棉纺企业所关注的断裂比强度、棉结、皮棉中的短绒率等对纱线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同时各棉花加工企业要严格规范岗前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棉花加工工艺及棉花质量检验,积*培养技术骨干。
6.纤检机构作为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棉花收购、加工、销售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制度,查处混等混级收购,混等混级加工,检查工艺标准是否按标准执行等,同时以服务为宗旨,在专业技术上采取分类指导,扶优治劣,力争给棉花加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棉花收购环境。
7.大力发展棉花专业仓储。公证检验后的棉花,在企业自愿和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送交当地的专业仓库储存保管。棉花出售后,由购销双方在当地专业仓库交割。
对保障巴州棉花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棉花种植依然是巴州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787元,来自种植棉花的收入为1761元,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4%。
1.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国家扶持棉花生产的一系列鼓励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使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棉农。
2.协调铁路部门,增加铁路运力,及时发运棉花。
3.如果新年度棉花收购开始 ,市场不稳,价格出现起伏或大的波动,国家应该继续收购储备棉(特别是继续收购新疆棉入国家储备库)。
4.随着政务公开化的加快,各地及部门、企业、单位应该公开有关的信息,并及时地发布,以便参考和使用,努力做到资源共有,信息共享,方便大家。同时也为宏观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5.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建立部门联系长效机制,加强棉农、棉商、棉纺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地了解、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