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约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来自县发改委的统计显示,至2016年底,全县纺织服装企业共有152 0173 3840家,其中纺织企业1135家、服装企业370家,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63亿元。
数字看似蔚为大观,但其中低层次重复、粗放型管理、低档次产品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企业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度较低。另一方面,在南通、在省内,纺织服装业的“如东制造”并没有与产量相匹配的名气,消费者能熟练说出的纺织服装品牌没有几个。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推动传统纺织服装向高端纺织服装转型,让这一“老产业”再次塑造出新优势?记者采访了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负责人。
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与如东邻近的三星叠石桥市场,是家纺产业全国*大、世界第三的生产基地、销售中心,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有70%以上的
有着产业良好基础的纺织服装业,为何开拓不出属于自己的市场和品牌?记者了解到,全县1000多家纺织企业,拥有织机4万多台,剑杆织机就占到了3万台,80%的织机户织的是简单的印被单套
从产业链条上看,我县纺织服装产业的配套功能不够完善、产业链偏短。虽然无论是企业数还是销售额在全县占比较大,但分布在各个镇区,布局松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纺织服装业产业链,从原料—面料—印染—后整理—服装,存在断链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纺纱到服装及家纺成品,由于印染企业少,全县4万多台织机年产的约30亿多米布中有一半以上以原料布的形式流入三星叠石桥市场附近的印染作坊,若以每米2元的印染加工费计算,全县就少了至少30亿元的加工收入。
从品牌打造上看,我县纺织服装业缺少自主品牌,仅有南通大东、都市牧歌、蕾丝妮、海云轩、苏通茧丝绸、茉莉花家纺等几家企业拥有自主品牌。“目前如东不少服装企业具有很强的加工能力,可以给国际知名品牌,如花花公子、阿迪达斯、鳄鱼等加工生产。”县发改委副主任曹爱明认为,由于我县纺织服装业的门槛低,没有自主研发的设计人员和开拓市场的营销人员,加之源源不断的订单,使得部分企业乐于贴牌生产。
就在我县企业过着贴牌生产的稳当日子时,江浙一带的服装企业却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创牌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像雅戈尔、步云、罗蒙、唐狮等全国知名品牌。
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虽然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县纺织服装业形成了以大东公司为龙头的高档毛巾研发、设计和生产,以康福特纺织为龙头的家纺设计和生产,以锐晟布业为龙头的服装面料产业,以强生轻工为龙头的手套产业,但更多的还是以百检织造为主的纺织业。与贴牌生产收获较低的利润相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以及以人力成本为代表的综合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才更让这些纺织企业主们担忧。
双甸镇曾被誉为“百检之乡”。镇纺织商会会长丛远峰介绍,本世纪初,如东上下大办纺织,少则两三台织机,多则上百台,双甸镇及周边岔河、新店大大小小的织机户发展到千余家。然而,好年景仅维持了七八年。从2012年开始,纺织市场急转而下,
然而,4年过去了,情况仍然没有好转。2016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始终高于国际市场,且价差不断拉大,内外棉价扭曲。加上欧美量化宽松政策推高了以化纤、能源为主的原料进口价格,输入性成本增加,企业承受着较大的成本压力。此外,用工成本持续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已经直接危及到企业的生存,未来,成本压力仍将持续,纺织服装企业的生存压力难以缓解。
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曹爱明介绍,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着外需不振,内需趋缓,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由于人民币升值和贬值不断交替出现,大大降低了我国纺织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加上内需一直未能有效激发和企业运行成本的高涨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部分企业效益出现严重下滑。
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县共有纺织企业1707家,服装企业398家,而到了年底,全县纺织企业减少至1135家,服装企业减少至370家。
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转型关键之举
提升纺织服装业必须淘汰落后生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目前,县内一批纺织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和附加值提高的转变。康福特纺织有限公司喷气织机拥有量近300台,大提花织机达270台,大提花百检占了产品总量的25%以上,成为长三角地区同行业规模*大、产品档次*高的企业,1月份,企业实现应税销售5530.38万元,同比增长39.71%。纬纶纺织拥有国际先进的环锭纺设备及进口气流纺设备,成功开发出特种纤维色纺纱线及内衣,年产内衣120万套,家纺50万套(件),纱线产品出口率达30%,精梳色纺纱销往百孚集团、美国保罗、广东万兴等一线品牌企业。
贴牌是生存,创牌是发展,如东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也逐渐苏醒。“茉莉花”是我县*早获得南通市**的家纺产品,公司董事长蔡斌说,选择“茉莉花”作为品牌,就是看中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茉莉花仪态雅素,深受人们喜爱,而《茉莉花》又是我国*具影响力的民歌之一。“茉莉花”家纺产品也因品牌形象而销量不断攀升。
“无论是转型,还是升级,关键是技术进步,是企业自主创新。”曹爱明说,转型应该是生产模式、营销、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应该是技术和产品的升级。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应该是产业结构的**化,是指纺织设备、工艺、材料、产品等全过程高端化,从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曹爱明建议,以大东公司、锐晟布业、康福特纺织、纬纶纺织等企业为重点,推进纺织行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强与家纺、服装品牌企业的合作,整合带动中小织布企业协调发展;以梦琦锐、东阳、泰辉、富强针织印染等企业及如东印染产业园为重点,推广超低浴比、高温高压气流染色等节能减排技术,引进数码印花等先进设备,提升我县纺织行业附加值;以世纪燎原、万誉服饰、东洋时装、蕾丝妮等企业为重点,提升服装设计水平,增强市场营销能力,积*培育自主品牌;以海盛纤维、鸿鑫纤维等企业为重点,积*发展纺织原料产业,鼓励企业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同时,支持引导企业积*采用节能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制造和两化融合水平,促进我县纺织服装行业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变,由批量生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