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蚕桑业连续六年下滑传统优势产业缘何步履维艰

百检网 2021-12-16
   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美誉,如今桑蚕这一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却危机重重、每况愈下。浙江省农业厅日前一项调查显示,自2008年以来,浙江的蚕种饲养量与蚕茧量,均已连续六年下滑,而今年春蚕生产仍呈缩减态势,产业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据统计,2013年浙江省桑园总面积90.8万亩,全年饲养量117.9万张,生产蚕茧5.5万吨,分别较上年减少6.5%、9.2%和9.7%。目前,浙江共有14家蚕种生产企业,去年年生产一代杂交蚕种76.7万张,同比减少近三成,这些企业总利润仅152 0173 3840万元,仅一半盈余。
 
  更令人担忧的是,继连续六年萎缩之后,今年浙江省的春蚕生产仍呈缩减态势,其中春蚕饲养量、生产蚕茧分别减少一成以上,加上春蚕茧收购价大幅下跌,今年农民种桑养蚕的生产积*性被进一步挫伤。据预计,今夏、秋蚕发种量42万张,跌幅将达16%。
 
  浙江省农业厅调研认为,造成蚕桑产业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综合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与茶叶、水果等相比较,亩产值仅3077元的蚕桑,劳动强度大,土地产出率和比较效益却*为低下,导致蚕桑业在日趋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缘于此,不少位于杭嘉湖平原发达地区的蚕桑基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挤占。如今,在农民家庭收入中,蚕桑日益成为兼业化的家庭副业。
 
  二是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方式传统。调查显示,与其它农业产业相比,蚕桑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且多以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目前从事蚕桑养殖呈现“老龄化、低文化”现象,全省户均饲养蚕种仅2.6张,难觅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规模效益难以体现,资本投入微乎其微。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弱,现代科技支撑不足。受科研体制改革影响,以及蚕桑产业特点的制约,调查发现,蚕桑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科研人员流失,可供推广应用的实用型新成果*为缺乏,目前浙江主导的品种已应用30余年,适宜于条桑育的桑品种和全年条桑育栽培技术几乎一片空白,蚕桑产业的机械化,更是远远落后于水稻、蔬菜等其它产业。
 
  四是茧丝绸产业链长,制约因素众多。蚕桑涉及种植业、养殖业、茧丝绸行业,产业链长,每一个环节的变动都会影响蚕茧价格,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同时,蚕茧收购机制不规范,市场化程度低,人为压价无序竞争,农、工、贸利益长期分割,蚕茧的优质优价得不到体现。
 
  基于上述现状,农业部门建议,在加大蚕桑产业财政扶持力度和加强种业体系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另外,针对杭嘉湖地区的重点蚕茧生产基地,要建立蚕桑生态补偿机制,享受平原绿化政策,并制订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区域内蚕业经济发展;为破除收烘秩序不规范、无序竞争,要规范蚕茧收烘机制,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优质优价。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