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是温州一家拥有200多名员工的代工企业老板,这是温州*常见的中小代工企业类型,欧美客户为主的订单结构让郝建深切感受到了国际经济形势的下滑对服装代工业务的冲击。
虽然同宁波同属于中国重要的服装产业集群地,服装企业也多由代工业务起家,但温州和宁波的服装产业却走出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汇集了杉杉、雅戈尔等服装龙头企业的宁波,大企业在其产业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温州不同,其服装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由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推动。
郝建的工厂就是温州为数众多的中小代工企业之一,也是在国际外贸形势变化中,受冲击*大的一批企业。
来自东南亚的“恶意”
不同于实力雄厚的知名代工企业对外贸环境变化的强大抵御能力,资金实力不足让郝建的工厂在金融危机中受挫明显。除了不断减少的订单外,综合成本的上升也让为数众多的中小代工企业在同东南亚商的制造对决中败下阵来。
同郝建有过多年合作的一家澳洲服装品牌去年底就决定终止双方的合作,将其2015年的春夏服装订单交给孟加拉的一家服装代工厂。虽然这家孟加拉代工厂出产的货品品质与郝建工厂出产的服装相比还稍显不足,但将近30%的代工差价,还是让这家澳洲品牌下定决定转移订单。
并非只有郝建感受到了这份来自东南亚的“恶意”,郝建身边不少跟他一样接外单的中小代工厂老板同样在与东南亚工厂的订单博弈中铩羽而归。事实上,像郝建工厂这样规模不大、接单技术含量不高、资金实力不强的代工企业,囿于成本上升的影响,未来面对的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
全球知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早在2013年就感知到制造业的这一变化。
2013年夏天,麦肯锡对欧洲和美国的29位总体采购额达390亿美元的首席采购管发起一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及购买力改变分别位列影响全球采购要素的前三甲,因此,面对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涨,55%的受访采购官表示,未来5年将降低在中国的采购份额,孟加拉、越南、印度则成为受访采购官未来的**采购地。
危机已经来临,郝建也希望通过企业转型从困境中突围,但该从哪里寻找可借鉴的转型样本? 新生代的冲击
面对不断恶化的外贸环境,郝建试图从行业中寻找可借鉴的样本。但一直以来,被行业所推崇的溢达、晨风等领军企业,对像郝建工厂一样的中小代工企业的借鉴意义并不是很大。
以溢达所从事的高附加值代工为例,其除了要求企业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外,实现全产业链生产,将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确保高附加值代工的关健因素。丰富的资源和充裕的资金让“溢达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是中小企业难以学习和复制的硬实力。
对此,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王茁就曾在“中国服装关联产业创新项目”推介活动“智造汇”(简称温州制造汇)上表示,对大多数代工企业而言,着手设备升级和优化管理体系对企业提高产能则更为可行。
虽然进行一台缝制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成本动辄就需上万元,但除了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之外,留住员工也成为不少企业被迫升级设备的重要原因。
这两年,郝建深切感受到用工成本的压力。每人每月4000元左右的工资,是温州代工企业工人*基本的工资水平。但即便如此,郝建还是感受到了招工难。
不同于60后、70后员工的吃苦耐劳,郝建发现,工厂里的85后、90后员工并非将赚钱作为*高的人生追求,他们不喜欢加班,上网、聊微信同样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上班时间,带着耳塞用手机听歌、发微信的年轻员工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郝建也意识到,生产设备和工作环境也成为决定这帮年轻工人是否留下的重要因素。
去年底,郝建的3名员工就一起跳槽到温州另一家相对大型的代工企业,那家企业的生产线已基本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改造,不同于郝建工厂里需要坐着缝制的工作模式,那家工厂的员工很多已实现站立式流水线改造,一个人可以同时负责人3~4台机器的运作,新改造的设备不仅减轻了对工人体能的损耗,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变化也会非常客观地反应在他们每月的工资收入上。
流失3名员工对郝建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这3名员工在其原来工友中所引发的的舆论漩涡,也逼迫郝建必须对已经用了8年的日本进口的缝制设备进行升级。
对100多台缝制设备进行自动化缝制单元的升级,对郝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在设备的选择上,郝建不知道自己该从何入手。
木桶原理
去年底,作为服装企业的代表之一,郝建和身边的一些朋友一起参加了“温州制造汇”的活动。活动论坛上,EUROMAC品牌的技术总监JOHAN GRIETEN对裤装制造流程的讲解让他颇受启发。
JOHAN GRIETEN表示,因为裤装80%的生产工艺都集中于裤子的上半部分,所以,吊挂系统对裤装工厂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它除了能让生产的每个环节清晰可控外,还能有效地减少裤片在每个生产环节中的褶皱,这对提高后期整烫环节的质量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
而JOHAN GRIETEN对企业进行设备改造的建议,也让郝建推翻了自己原来对设备更新的设想计划。JOHAN GRIETEN认为,流水线改造的成功与否遵从的是木桶原理,更换了*新的设备并非一定会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企业*终的生产效率,则是由流水线上生产效率*低的环节所决定。所以,企业在进行流水线改造时,应着眼于全局,在投入产出比的换算中寻找*优点。
这种观念的传导让原本下决定更换几台进口自动化缝制单元的郝建决定寻找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国产缝制单元,将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生产流水线各环节的智能化改造。
在流水线的升级之余,优化管理体系,加强各生产环节之间的配合协作,是郝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这也是决定其设备升级投入能否实现效益*大化的又一关健因素。
更多内容请关注
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