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姐妹品牌GU将在今年秋天开始在中国生产季节性服装的后续订单。图片来源:网络
日本服装制造业正在出现回归中国的迹象。
优衣库姐妹品牌GU将在今年秋天开始在中国,而不是东南亚地区生产季节性服装的后续订单。GU希望在中国建立30天生产投入周期,生产那些需要赶潮流的增产服装。
另一日本服装企业STRIPE INTERNATIONAL也将部分生产转移回中国,据日经亚洲评论9月报道,STRIPE INTERNATIONAL在中国的生产比例曾一度下降到70%左右,但现在考虑到中国在物流上的优势,生产比例再次超过了80%。
而在去年12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则发布了一份针对进驻亚太20个国家和地区的637家日资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日企在中国扩大业务的意愿达到40.1%,比上一年提高2个百分点。日本的制造业等似乎出现了“回归中国”的趋势。
近年来,由于人工的持续上涨,各大跨国企业都纷纷减少了对中国制造的青睐,转向人工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地区。H&M、Clarks、K-Swiss、优衣库等企业都减少或关闭在华的生产线,转向印度、越南等地生产。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之前的调查显示,2013年以来日资企业对扩大中国业务的意愿曾经持续下降,至2015年仅有38.1%的日企愿意扩大中国业务。
但东南亚人工虽便宜,过长的物流距离又成了麻烦。一个热销产品在东南亚工厂增加订单生产时,由于过长的物流,往往出现服装送到时潮流已过的尴尬局面,而中国增产的服装能够比在东南亚生产的服装早1-2周到达日本。
而且与东南亚国家工厂相比,中国工厂还有完备的面料、拉链等其他生产所需的辅料市场,以及工人熟练度带来的更高的作业效率和高质量。中国还是跨国品牌的重要销售市场,产销同地的较小成本也是一大优势。
中国人工成本的上涨速度也正在放缓,据日本经济新闻网报道,2015年度至2016年度中国的加薪率(所有行业平均)为6.1%,在亚太20个国家和地区之中排在第9位。
这些都是促使日本企业对中国制造改变态度的因素,尤其在服装等纺织相关行业,重新评价中国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势、再次扩大在中国生产的趋势已经出现。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制造彻底归来,人工成本依旧阻拦了企业在中国生产的意愿。日本纺织品进口商协会显示,去年中国制造的产品占日本服装进口额的65%。这一数字在五年内下降了16个百分点,而东南亚地区则上涨了10个百分点至23%。中国海关总署*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8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5.91%。中国服装出口形势并未恢复。
为了留住外企订单,中国服装企业正普及自动化生产等技术升级手段,Muji、优衣库等在中国的服装生产企业纷纷引进了自动化制衣生产线,并通过提升设计和物流等业务,试图抵御人工成本上升造成的订单外流。
更多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