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纺纤维梳理工艺的难点及解决措施。针对纤维经过染色可纺性差的特点,采取双清双梳工艺流程,梳理面临精细梳开纤维束排除色结,减少纤维损伤提高强力的难点,通过针布选配和工艺优化,采取积*控制的措施,适度增加梳理原件,达到了降低色结,减少短绒,提高色纺梳理的效果。
色纺纱的生产工艺原则总体类同于本色纺纱工艺,但由于纤维经高温染色烘干,棉纤维表面的棉蜡及棉纤维的天然卷曲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摩擦抱合力减弱,在染色过程中易结块,同时出现短绒增加,强力下降,马克隆值增大,细度变粗等,使可纺性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为了减少色结,实行双清双梳工艺,纤维损伤需要加强保护。因此对梳理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
1色纺和白纺区别及其梳理难题
1.1 梳理对象不同
色纺和白纺梳理对象的不同见表1。
表中分析:经过高温,酸碱处理染色的棉或精梳普梳纤维条、网,二次梳理再成纱是*大的区别。采用原有的梳理针布配置和工艺,很难满足梳理的需要。
1.2 加工工艺流程区别
1.2.1白纺加工工艺精梳流程
普梳工艺流程:原棉→清棉→梳棉→一并→ 二并→粗纱→细纱→自络
精梳工艺流程:原棉→清棉→梳棉→预并→条卷(或条并卷)→精梳→混并→ 二并→粗纱→细纱→自络
1.2.2色纺加工工艺流程
普梳纱:(染色棉+梳棉染色棉网+本色棉→按比例称重混和→清棉→梳棉→混一并→混二并→粗纱→细纱→自络
半精梳纱:(精梳染色棉网+本色棉)→按比例称重混和→清棉→梳棉→混一 并→混二并→粗纱→细纱→自络
全精梳纱:
(1)(染色棉+精梳染色棉网或梳棉染色棉网+本色棉)→按比例称重混和→清棉→梳棉→预并→条卷(或条并卷)→精梳→混一并→ 混二并→粗纱→细纱→自络
(2)(精梳染色棉网+精梳本色棉网) →按比例称重混和→ 清棉 →梳棉→混一并→混二并→粗纱→细纱→自络
工艺流程对比分析:纤维在色纺中的流程较长,同时染色棉的梳理是*为关键。染色前的梳理已经对纤维造成损伤,染色后出现的纤维板结,棉结的增长和纤维梳理损伤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不易穿刺梳开的问题较为突出。
1.3 色纺质量控制的不同
若染色纤维含量或本色纤维含量在15%以下时,其本色纤维染色束纤维缠于纱上的,因颜色比较显现,都作为明显色结。色纱上明显色结易暴露于纱线表面,布面上特别显眼,在后整理难以去除和覆盖。因此,控制好纱线的棉结和籽粒很重要。混纺30%比例的可见色结控制在成纱100米8个以下,要求非常之高。色纺在质量控制上的差异见表2。
1.4色纺梳理技术难题
综合色纺纱线同白纱异同对比,色纺原棉,经过煮、漂,尤其是经过开松打击,索丝增多,棉结增多,成纱质量棉结很难受控。色纺加工纤维原料和梳理过程的二次清梳,梳理对象的变化是其特殊性;色纺纱对色结和强力要求非常高,在梳理中排除棉结和保护纤维损伤是其难点。因此在梳理过程中间既要控制纤维损伤,又要保证梳理效果是色纺梳理的关键点。质量控制难点:精细梳开纤维束,排除色结;减少纤维损伤,提高强力;充分梳理开纤维,排除细小杂质。
2 色纺梳理技术难题解决措施
2.1 增加齿密提高梳理能力
针布密密搭配是色纺基本要求,锡林针布发展的趋势纵向齿距扩大,横向齿距减少,实现梳理和短绒兼顾的效果。 FA201机型配置:配棉等级2.3级;纤维平均长度28 mm;针布配置:锡林AC2030×0152 0173 3840,道夫AD4030×01890,盖板TP45;色纺品种:C14.8 tex~29.5 tex;原棉短绒率19%。主要紧隔距工艺:锡林360 r/min,刺辊800 r/min, 锡林~盖板隔距0.13 mm、0.10 mm、0.10 mm、0.09 mm、0.10 mm;锡林~道0.10 mm; 前固定盖板~锡林0.13 mm。
问题分析:生条色结18/12粒/g ,短绒在24.5%。针布使用周期8个月。由于色纺对棉结控制较严,现有的齿密不能满足梳理的需要,通过选用齿密加密的针布,梳理质量得到了改善。针布AC2030×01540改为AC2040×01740的针布,盖板加密到MCH55,锡林~盖板隔距0.15 mm、0.13 mm、0.13 mm、0.13 mm、0.15 mm,可以满足梳理需要。针布1~3年的使用寿命。
2.2 整理区紧隔距对质量的影响
紧隔距强分梳在精细自由梳理区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紧隔距带来的短绒损伤大棉结增加。机型配置:莫代尔纤维29.5 tex赛络纺;锡林:AC2030×0152 0173 3840;道夫:AD4030×01890;盖板TPT45。紧隔距:前固定盖板0.13 mm。明显前固定盖板过紧造成纤维损伤,短绒增加。具体质量对比见表3。
问题分析:前固定盖板0.13 mm过紧造成纤维损伤,短绒增加。前固定盖板的辅助梳理隔距过紧,对纤维损伤严重。控制措施:调整措施前固定盖板调整为0.18 mm,短绒率5.2%,棉结11粒/g,效果非常明显。紧隔距重点在梳理区和转移区,即锡林~盖板0.13 mm~0.15 mm、锡林~道夫0.10 mm,锡林~刺辊0.15 mm~0.18 mm,能使梳理充分转移加强。
2.3 合理针布选型保护纤维减少损伤
锡林针布发展的趋势纵向齿距扩大,横向齿距减少,实现梳理和短绒兼顾。FA221B机型配置;色纺粘胶29.5 tex;锡林针布选用纵向齿距1.7 mm规格型号针布: AC2030×01740;道夫针AD4030×01890 ;盖板针布: TPT42。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通过选配锡林针布纵向齿距增加,对纤维的损伤减少,同时也提高了梳理效果。
2.4 优化刺辊速度控制棉结降低短绒
A186G梳棉机型,色纺棉刺辊1 040 r/min,锡林360 r/min,定量19.5 g/5 m,棉结高,短绒高。一是速比小不利于转移,刺辊高速返花,棉结增加。二是刺辊速度过高短绒增加。锡林刺辊速比在2.1以上利于转移,刺辊速度适度能够降低对纤维的打击,起到保护纤维的作用。具体质量优化对比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采用合理的刺辊速度和速比,减少了对纤维的打击和刺辊返花造成的色结,提高了质量。
2.5 锡林盖板工艺渐强分梳
锡林与活动盖板梳理区内梳理力的变化规律:梳理力由入口至出口逐渐变小是其隔距大小的理论基础。因而隔距变化应该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变小,这种配置符合逐渐增强梳理强度的思想,也能避免纤维因梳理不当而受到严重损伤。色纺A186型梳棉机上 ,盖板106根棉色纺质量对比。采用渐进工艺后得到了改善,工艺优化见表6。
表中分析:渐进分梳隔距,减少原有隔距设计入口小,阻力大影响使纤维横向转移,出现分梳过程阻力大,纤维集聚造成棉网转移困难,落棉不匀且多。采用渐进隔距后,进口纤维的转移阻力减少,实现了渐进分梳,预分梳区加强梳理效果,为精细分梳区提供了条件,配合罩板落棉控制措施,能够提高梳理效果。
2.6 增加分梳原件提高梳理能力减少漏梳
在前区在增加分梳原件,加强对转移到道夫和锡林隔距点之前的纤维梳理,可以减少漏梳的影响。前固定盖板主要是对盖板与锡林梳理后的纤维进行整理,使纤维伸直度平行度进一步提高。加装固定盖板,增加了梳理面积和参与梳理的针齿。固定盖板能够强化梳理度,对漏梳进行补充梳理,有效提高分梳效果。在色纺棉FA201B型梳棉机加装后对质量的影响见表7。
由表中分析可知:加装前固定盖板后,使纤维在进入锡林道夫隔距点前,对漏梳的纤维束可以进行补充梳理,在多次分梳时为杂质的清除和短绒的排除提供了条件,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2.7锥齿针布降低棉结保护纤维的措施
锥齿刺辊针布由于其棱角圆弧独特的设计,减少纤维损伤降低色结。齿尖锋利,齿顶面积小,对纤维具有良好的穿刺和一定的握持能力;针隙容量及良好的吸收与释放纤维的能力;针齿应锋利、光洁、耐磨,针面要平整。具体锥齿刺辊针布对质量的影响对比见表8.
表中分析:普通针布加密,对纤维的损伤较大,采用锥齿针布能够加密,提高梳理效果。
锡林锥齿针布:齿顶面积 ø 0.035 mm;普通针布L×b:0.08 mm×0.07 mm;齿距误差:锥齿针布:≤0.005 mm;普通针布:0.01 mm~0.02 mm。齿尖锋利度提高,穿刺能力增强,再加上齿身光洁度的提高,对棉结降低有明显效果。具体见表9。
表中分析:齿顶面积是针布锋利度的关键。色纺中纤维经染色后板结多,提高针布的锋利度能够提高穿刺能力对,棉结的降低有明显的效果。
3 结语
色纺纤维染色后可纺性能差,色结不易排出,采用双梳工艺,纤维容易损伤,造成强力降低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工艺的优化,针布的合理选型配置,以及相关排杂工艺的调整能够在梳理过程中对纤维有效保护,充分梳理,精细排杂,为纺出优质色纺纱线提供有利的条件。
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百检网(www.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