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来得正好,我们就是想探讨怎样在玉米地里套种棉花。”
“这是沈专家,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4月18日,市棉花协会组织的春耕备耕技术小分队一到沙湖原种场屡丰分场2组,就被团团围住。
“不管国家棉花收储政策怎么变,我还是想种棉花。”棉农李允达一把拉住老沈,直奔自家承包田。
老沈名叫沈金权,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农业技术研究员。
一到田头,一条条“川”字形的厢面呈现在眼前,两边长着绿油油、将近半尺高的玉米,中间凸出的是预留棉行。
“你看我给棉花留的位置够不够?”老李问老沈。
老沈用随手携带的钢卷尺一量,笑呵呵地说:“老李呀,我看你才是行家,就这么干。”
老李告诉老沈,他去年就开始在玉米地里套种棉花,只不过今年想种中棉所87号棉花新品种,摸索一点新经验。
“不创新哪能多赚钱?”老李话没出口笑声飞:去年,他在7亩玉米地里套种棉花,双双获得好收成,亩产籽棉750斤,玉米1200斤,纯收入3000元。今年,老李的棉田不减反增,14亩玉米地准备全部套种棉花。
“都说种棉花有风险,我不这样看。”老李说:“世界经济一体化,干什么没风险?就看你会不会给自己加保险。我既种玉米,又套种棉花,总会‘东方不亮西方亮’。”
在老李看来,“逢俏不赶,逢滞不丢”不是没道理。“棉花是大宗作物,市场大得很,如果都去种芝麻、黄豆,哪来那么大的需求量?何况种芝麻要碰年成,干得要命它才长,不干不旱难伺候。”
“老李,你说得对,祝你今年再走好运。”
“谢谢你的吉言,到时候,我请你们来喝丰收酒。”
离开老李的责任田,我们碰到了闻讯而来的屡丰分场八组棉农刘学宽。他告诉我们,再过十来天,他的40亩玉米田将全部套种棉花。
“我早就尝到了套种的甜头。”老刘说,去年,他搞玉米、棉花间作,20亩地赚了6万多元,今年流转土地20亩,准备如法炮制,再捡几块“金砖”。
“没有新点子,到哪里去找大票子?”沙湖原种场农办负责人告诉我们,眼下,全场3500亩棉田准备全部套种西瓜或玉米。
套种农作物已成沙湖原种场一潮。沙湖原种场党委书记余克军说,我们“就是要‘套’新天地,‘套’出‘钱途’来”。
仙桃市棉花协会
二0一四年四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