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初至3月上旬,湖南省农业厅经作处对常益岳衡四市的安乡、澧县、津市、临澧、桃源、鼎城、汉寿、南县、沅江、大通湖、华容、君山、岳阳、衡阳、衡南等15个主产棉县市区的种植意向及备耕生产,进行了为期40天的专题调研。调查采取进村入户、走访农民、问卷座谈方式。3月5、6日分别在华容、常德召开了有主产县政府办、农办、农业局、农发行、主产棉乡(镇)、村组负责人、棉农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参加的,国家棉花调整政策宣传暨2014年棉花工作座谈会。现将调查情况与应对措施建议综合如下。
一、农民担心“卖棉难”,棉花生产滑坡已成定局
15个主产棉县市区种植意向调查结果表明,棉花面积同比减少31.5万亩,占总面积的9.8%。但目前棉农还在观望国家棉花新政的正式公布,看有没有新的变化,如果没有的话,减面肯定还要增加,棉花减面将超过40万亩,导致棉花生产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是两个。
一是因去年旱灾减产减收所致。去年7~8月特大干旱和9~10月的多次强台风袭击,导致棉花单产、品质、收入同步下降。15个县籽棉平均单产仅211公斤,比2012年减少58公斤;品质以5~6级为主,同比下降1~2个等级,因达不到国家收储标准,11月份收价跌破每公斤6元;亩平产值仅152 0173 3840元,同比降低546元。
二是国家调整棉花政策的影响。2014年国家对棉花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即“取消棉花临时收储,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其他棉花暂不收储,也不补贴。农民担心今年棉花无人收购,价格更低,出现“卖棉难”,不得不弃棉改种。
二、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可能出现新的“抛荒”
调查结果显示:主产棉区肯定调减棉花,改种其他,但调整种植结构的难度很大,有可能出现新的大面积“抛荒”。其原因归纳起来有四条。
原因之一。洞庭湖区植棉历史悠久,农民?祖辈辈以种棉为生,临时改种其他作物,既无经验,也无技术,农民担心种不好,卖不脱。据安乡县经作站长卜茂平介绍,前两年有人承租了2000亩棉田,改种玉米、大豆,在收割季节遇到多雨天气,玉米霉变,变成了“彩色玉米”,结果无人收购,血本无归;大豆基本烂在地内,收上来的只做了点“豆豉”,损失惨重。
原因之二。近十年来,主产棉区在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的强力支持下,已经建成了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200多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我省的棉花基地具有独特优势,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温光水资源充足,适宜棉花高产稳产优质。二是棉花布局高度集中。我省主产棉区集中在洞庭湖区的常德、益阳、岳阳三市和衡阳盆地,涉及棉农600万人。30万亩以上的棉花大县有4个,20万亩以上的有5个,10万亩以上的有6个,全省15个10万亩的棉花大县总面积318万亩,总产30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的86%和94%。三是植棉水平较高。棉花单产近100公斤,比全国平均高10%。四是复种指数高。一年2~3熟,棉田综合效益好,一般亩平棉花产值1800元以上,加上前作和间作收入(1000元),亩平棉田总产值稳定在2800元,纯收入1500元左右,棉花已成为棉花基地县的支柱产业和棉农的主要收入来源。
原因之三。洞庭湖现有的300万亩棉花,九成集中在沙性旱地、废堤荒滩上,有的是近5年从种苎麻、柑桔、蚕桑调整过来种棉的,这些旱地在国家优质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已经建成了高产稳产棉花基地,在短时间内当地政府既无财力投入改造成水田,农民也不愿改来改去,否则浪费财力、物力和人力。加之,近几年因“三峡”完工,洞庭湖缩水40%以上,和随着“南涝北旱”气候格局的改变,湖区旱地宜棉面积的进一步扩大,种棉仍是农民的**。我省棉区均为油菜(或蔬菜)―棉花连作模式,棉农习惯在春节前后备耕,目前国家棉花新政仍不明朗,若4月初才正式公布,短时间内无法临时改种,势必给棉农带来种与不种,改与不改的两难选择。
原因之四。今年农村劳力更加短缺,前两年农民回流农村种田的多,而今年棉区外出打工的人增加。据华容县团州、插旗、注滋口、幸福四个主产棉乡镇的8个村调查,223户已外出和计划外出打工的有97户,占到43.5%。半数外出打工农户不愿将土地交给别人种,势必导致较大面积的抛荒。
原因之五。在去年棉花减产减收,今年棉花新政的双重压力冲击下,和地方政府为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狠抓调结构,扩种粮的大背景下,农民种棉的积*性严重受挫,棉花生产进入了快速下行通道。农民面临种不种棉,调种什么时,顾虑重重,抉择两难。调查发现今年棉花的备耕工作热情不高,行动迟缓。往年春节前到3月中旬,种子、农膜、化肥、农药等生资入户率超过85%,今年3月20日前的入户率仅30%左右,同比下降了55%,且投资物化成本同比也减少了30%。如果国家棉花产业调整政策公布得越迟,棉田抛荒面积就会越大。
三、棉农呼唤政府“给力”,应对困局的措施与建议
(一)请求省政府向国务院报告,把我省拉入直补试点
调整棉花产业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涉及全行业,影响全中国。只有新政策公正公平,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政策的效应,推动棉花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如果只对新疆实行直接试点,把黄河、长江两大棉区排除在外,对全局而言,既会动摇西北、黄河、长江棉区形成的三足鼎立的良好格局。新疆存在着①水资源紧缺;②植棉耕地有限;③白色污染严重;④种棉收益比种其他作物要低得多,加上机械化成本大等问题。据国家棉花产业体系*新调查报告,预计全国棉花面积将减少10.7%,其中新疆也要减少5.1%。因此,仅靠新疆支撑中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险很大;也会动摇我国棉花在全球的大国优势地位,棉纺竞争力大幅降低,必然丧失其话语权;还有可能破坏国产棉花本可自给的良好供求平衡关系,导致棉价大起大落,也有可能重演2010年的棉价“过山车”,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和贸易全行业遭受重撞,失业率上升,维稳压力加大。为此,我们请求省政府向国务院报告把湖南棉花列入直补试点范围。
棉花直补试点可参照2007~2008年棉花良种补贴方式,选择新疆、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8个主产棉省,规定面积(每省100万亩以上),直接补贴棉花大县棉农的办法。由国家出台实施方案,各省制订实施细则,确定补贴范围。重点对棉花30万亩以上的大县和重金属污染改种棉花的棉农实行直补;省内可选择几家龙头收购加工流通企业,由农发行提供贷款,按国家目标价格和棉花等级收购,经纤检部门检验,直供纺织企业,实现就近消费。这样既可稳定优势区域棉花生产基地,保护棉农利益,降低纺织成本,保障棉花安全,促进国产棉供求平衡;又能探索经验,完善运行办法,充分发挥新政效应。
(二)认真宣传贯彻棉花新政,扎实抓好结构调整
一是主产棉县市区农业部门做好对国家棉花新政的宣传,采取进村入户,上门宣传;组织乡、村、加工企业、棉农合作社、植棉大户座谈宣讲,力争使棉花新政家喻户晓。
二是在棉田结构调整中,各县要在尊重棉农意愿的前提下,坚持“防止盲调,防止抛荒,因地制宜,稳基调散,研判市场,选准作物,依托农头,订单生产”的原则。要重点做好四件事:一要做好种植意向调查,对改种什么、种多大面积,采取上门问卷方式做好调查。二要对改种作物进行市场调判,并及时发布市场动态信息。三要对棉区土壤进行重金属尤其对镉的普查,尽量防止在重度污染土地改种食用作物,产生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四要做好结构调整预案,加强物资准备和技术指导,确保调出亮点,调出样板,调出成效。
(三)抓住重金属重度污染区调结构机遇,改种棉花
我省湘江流域带乃至洞庭湖区部分区域重金属污染严重,大米等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已严重影响该区域的水稻种植,面临种植结构调整。今年,农业部正式启动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试点。针对污染重的耕地,用棉花来切断污染链是较好选择,保障食品安全,我省拟在重度污染区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一季油菜和一季棉花的两熟制耕作模式,提高棉田效益,增加棉农收入。在治理区域采取调整与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强化土地流转,强化技术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引进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社会能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统一科学规划,按标准化建设,集中连片开发改造建成优质棉生产示范基地,前景广阔,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解决重金属污染灾区种什么的问题,确保农民增收;而且也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稳定棉花产能。提高省内用棉自给率。
(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
1、选育推广“矮短抗”突破性棉花新品种。针对棉花生产中品种多乱杂,缺少适宜机械化生产,具有突破性良种的现状。棉花育种不仅要面向优质高产,不应单一推广杂交棉,更应注重选育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常规棉新品种,这是解决当前棉花困境的关键环节。长江棉区育种目标应为瞄准“一矮二短三抗”。一矮:是矮杆,株高控制120cm以下,株型紧凑,叶片直立;二短:一要短季节,生育期控制在110天以内,二要短果枝,零式果枝或一枝两桃;三抗:一要抗逆性强,二要抗枯、黄萎病,三要抗棉(红)铃虫。
2、加大轻便价廉实用新机械的研制推广。长江棉区棉花机械化重点抓好精量播种,施肥、打药、化调于一身,采棉、拔杆、粉碎于一体的中小型机械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各级棉花现代产业体系和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大农机与农艺相配套的技术试验示范,集成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并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棉花生产劳力短缺、用工多、机械化水平低、比较效益差的突出矛盾。
3、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专项扶持力度。关键要大力扶持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增加高产创建投资规模,设立油后直播、专用缓控肥、专业化防控和机采棉的专项补贴。
(五)培植经营主体,强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加大对棉花合作组织的扶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总要求,和“推进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贴形式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精神。设立财政专项,支持棉农合作社、涉棉企业、社会能人、家庭农场,参与土地流转承包,建立现代棉花生产基地。在农资经营服务和项目建设中,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贴、招投标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做好公益性服务。
2、加大对棉花流通企业的扶持。棉花流通企业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在搞活棉花流通、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纺织用棉、稳定棉花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骨干棉花流通企业积*落实国家收储政策,充分发挥点多面广,市场影响力强,仓储条件好的优势,带头挂牌,托市收购,从而有效遏制了棉价大幅下降,稳定了市场大局,为政府分了忧,为棉农解了难。但目前我国棉花流通企业不仅多、乱、杂,而且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主导棉花市场。因此,建议国家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在每一个主产棉省份集中力量培植壮大1~2个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并加大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骨干流通企业加速优胜劣汰,增强实力,形成稳定市场、提高质量、畅通购销的流通新格局。
3、加大对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站的扶持。只有实现棉花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才能真正解决棉花用工多、劳力短缺、比较效益低的瓶颈。因此,必须强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要强化县乡两级公益性服务性体系建设。以农技中心(站)为依托,在扩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切实发挥技术服务主体作用。财政应设立专项支持县、乡农技推广部门,积*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整合资源建设好乡村综合服务社(中心),发展各种服务形式,总结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促进棉花基地县的稳定发展。
(资料来源:湖南省农业厅经作处-吴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