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棉花生产总结及2011年发展思路

百检网 2021-12-16
2010年全省各地以“双高”(高品质、高效益)生产为主线,以高产创建为平台,努力加快优良品种、高产技术和高效模式普及,着力提高棉花科技贡献率;努力加快生产合作组织、植棉大户和专业服务队伍培育,着力转变棉花发展方式,全省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全面提高,高产典型、规模大户不断涌现,加上棉价高涨,今年植棉效益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生产基本情况
全年棉花生产在面积降至历史新低的背景下起步,在单产恢复增长、效益创历史新高的成绩中落幕。
(一)面积跌至历史新低。自2005年以来,我省棉花面积已连续6年下降,据省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省棉花面积353.52万亩,为历史新低,同比下降24.99万亩,降6.6%,仅为历史*高年份(152 0173 3840年)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二)单产恢复性增加。平均单产73.8公斤/亩,同比增加6.8公斤/亩,增10.15%。本年度单产为我省“十一五”时期*高水平,但仍低于“十五”时期历史*高水平――2004年平均单产81.87公斤/亩。(三)总产略有回升。2010年总产26.09万吨,同比增0.73万吨,增2.9%,总产水平仅为我省“十五”平均总产的83%。
二、生产主要特点
今年棉花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当前农民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意识逐渐增强,表现为生产上省力高效种植成为一个趋势。从播种方式看,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虽仍为主体,但比重逐年下降,轻简育苗技术发展加快。从茬口布局看,套种虽然仍为主体,但套种模式有所创新,同时麦油蔬后茬口面积呈扩大趋势。(二)受播种期推迟以及前差中好后一般的天气条件影响,棉花生育进程和产量构成发生变化。从成熟期看,比常年推迟。今年我省播种期较常年推迟5~7天,移栽期亦较上年推迟7~10天,5月25日前后进入移栽高峰期。晚播晚发导致吐絮期后移,从四桃分布看,伏前桃减少、优质桃比重提高、烂铃增加。烂铃多是影响今年棉花产量更大幅度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群体与产量构成看,单株果枝、衣分率减少(下降),单株果节、单株结铃和成铃率增加。衣分率37%,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三)今年天气条件对棉花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加上防治措施到位,病虫危害总体不重,为中等发生,程度轻于上年。黄萎病发生程度是近10年来较轻的一年。在虫害方面,发生较重的为棉铃虫和夜蛾类害虫,重于上年,棉盲蝽、烟粉虱与上年相近。据统计,今年病虫危害损失被控制在2.21%,保障了棉花的丰产丰收。 (四)各地加大了对增密增钾技术的宣传力度,但实践效果仍不太理想,种植密度和钾肥投入依然不足,仍是夺得高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市场价格与种植效益
(一)价格之高历史罕见。总体看,本年度棉花收购价格呈现“延后开市、高位开秤、快速拉升、小幅回落”的特点。全年平均收购价格约12.4元/公斤,创历史新高,是2009年平均收购价格的1.88倍,是历史次高年份2003年收购价格的1.46倍。
(二)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本年度棉花价格大涨,原因复杂,既有刚性需求、成本上涨等合理因素,也有热钱炒作等“泡沫”影响。
一是长期刚性需求奠定价格上涨基础。据农业部统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纺纱用棉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同期棉花产量增速只有5.8%,目前,我国每年纺织用棉总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国内产量始终徘徊在700万吨左右,刚性需求已经奠定了价格上涨的基础。
二是成本上涨助推价格上行。据农业部基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2006~2009年我国平均每亩棉花生产成本分别为620.4元、693.2元、746.3元和916元,增幅12%、8%和22.7%。成本的增长必将反应在商品价格上,棉花种植成本逐年上升,生产价格理应上涨。
三是全球供应趋紧加速价格上涨。一是国内总产下降。在上年度减产14.6%后,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预计今年我国棉花仍将减产约5%,为608万吨。二是国际市场资源紧张。全球库存消费比从37%下降至36%,为1989/90年度以来*低。而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纺织业逐渐走出低谷,纺织品出口大幅增长,对棉花的需求短期内增幅较大,这一态势加速了价格的上涨。
四是热钱炒作加速泡沫化。
(三)价格高涨棉农增收。据农口初步统计,全省棉花亩均产值2473元,是上年度的2.07倍,生产成本1136.44元,同比增加24.92元,增2.24%,其中物化成本353.2元,同比增加55.43元,增18.62%,人工成本783.24元,同比减少30.51元,减3.75%。棉农亩现金收益2119.8元,是上年度2.36倍。
四、气象条件与棉花生育特点
2010年我省棉花全生育期总的农业气象条件有利有弊。前期低温阴雨发苗晚,中期高温富照转化快,后期阴雨寡照烂铃重,吐絮阶段温高雨少光足絮畅。整个生育期特点是:
(一)播种~育苗期:播种晚,育苗期阴雨天气时间长、温度低、湿度大、光照不足,播种出苗率低、出苗慢。
(二)移栽期:移栽晚,活棵较好。
(三)蕾期:旱情较重,棉花长势较弱。
(四)花铃期:晴热高温,利开花结铃。
(五)吐絮~收获期:多晴少雨,吐絮收花顺利。
五、主要工作措施及亮点
(一)切实加强宣传培训,培训频率高、形式多。
(二)认真落实新品种示范,示范力度强、规模大。
(三)积*开展新技术试验,试验有模式、有样板。
(四)扎实抓好项目实施,实施质量高、效果好。
一是高产创建工作实。二是基地建设评价高。三是科技入户效果好。

回顾2010年棉花生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

(一)立体种植发展加快。2010年我省立体种植表现为面积增、模式多、效益高。一是面积扩大。立体种植面积160.14万亩,占总面积的45.3%,同比提高6.73个百分点。二是模式丰富,既有蒜棉、洋葱棉、瓜棉、菜棉等两熟种植模式,也有大麦/西瓜+棉花、青蚕豆/青玉米/棉花等三熟种植模式;三是效益提高。全省平均亩纯效益超过2500元,南通市立体种植面积25.1万亩,亩均效益超过3500元,邳州市8万亩棉田全部实行蒜棉套作,亩收益突破万元。
(二)高产创建成绩喜人。2010年全省棉花高产创建品种选用进一步优化,主要以科棉6号、泗杂3号、苏杂3号和盐抗杂1号等为主,品种布局基本实现一主两辅,全省12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创建面积13.48万亩,平均单产118.2公斤,比大面积增产44.4公斤,增幅超过60%,比上年示范片增产10.19公斤,增9.47%。在省级考核中,兴化、东台两市被评为A级示范片、其他10个示范片被评为B级示范片。
(三)应变预案发挥作用。2010年各地重点采取了三项应变技术。一是针对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及时宣传双膜育苗技术,努力提高播种质量。主产市双膜育苗技术应用覆盖率超过60%,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低温对棉种发芽的影响,全省平均成苗率达70%;二是针对中期苗小、苗弱的问题,及时发布以促为主科学调控、加快搭架保蕾增铃的技术意见,对如何施好花铃肥、化学调节、打顶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是针对后期连阴雨,烂铃多的问题,及时指导农民抢摘黄桃,减少生产损失。
六、当前面临的问题及2011年发展思路
此轮棉价上涨,引起国家对棉花的更多关注,2010年国家相关部委曾多次发文要求规范市场、稳定生产,有关部门启动了棉花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扶持有所增加,“十二五”期间优质棉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扶持数量增加、规模扩大,2011年农业部启动了轻简育苗移栽项目;农民生产积*性提高,种植面积将有所恢复。这些均为棉花生产的发展构筑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棉花生产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物质装备的基础还较差、生产技术创新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生产组织方式还比较落后。
(一)装备水平落后,生产基础不牢。一方面,基础设施差,我省多数棉田是水浇条件较差的中低产田且重茬连作致枯黄萎病日益加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排灌设备、田间渠道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机械化程度低,生产管理复杂,大部分生产环节没有实行机械化。
(二)科技进步缓慢,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品种创新乏力。二是技术脱节。三是推广能力弱化。
(三)组织形式松散,转型难度较大。一是劳动力素质下降,不利于合作生产。二是生产面积小,不利于规模生产。三是产业链接机制不紧,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重大任务。植棉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植棉现代化是当前和“十二五”时期我省棉花生产工作的重点。2011年全省棉花生产要抓住有利机遇,乘势而上,在加快转型中促进生产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提升发展的内涵。
全年生产的思路:以推进植棉现代化为主题,以推广轻简植棉技术为主线,以万亩高产创建为抓手,以高产高效为目标,努力提高规模化植棉水平、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技术措施的到位率,提升棉田的综合经济效益,积*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
目标任务:力争全省棉花种植面积恢复至400万亩,皮棉单产水平提升至80公斤,总产在30万吨左右。常规技术到位率达65%,轻简栽培新技术推广面积15万亩,培育一批规模大户和专业化服务的典型。
工作重点:
(一)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夯实发展基础。2011年国家将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这将是棉田基础设施完善的机遇期,各地要摸清家底,调查了解清楚棉田水利设施的基本情况,提出科学的建设方案,积*争取项目扶持,加快改善棉花生产环境,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着力优化生产布局,努力推动规模种植。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促进种植面积适度恢复。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宣传,丰富宣传内容,把推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与优化生产布局结合起来,与发展适度规模种植、推进合作经营结合起来,既要引导农民适度恢复种植面积,又要防止盲目扩张,努力提高种植的质量和效益。二是积*推进棉区布局调整,推动棉花生产向优势区域、优势空间转移。引导生产布局从低产棉区向高产棉区集中,零星棉区向主产棉区集中,分散种植向规模种植转变。推动棉花生产向沿海地区转移,依托沿海丰富滩涂资源,大力发展滩涂规模种植。
(三)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棉花自身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各地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多用心思、多下功夫。一是强化技术创新,为转变发展提供支撑。顺应植棉现代化的需要,转变棉花生产品种、技术发展思路。从品种角度看,加强攻关,努力选育适宜麦油棉两熟直播、耐盐碱瘠薄等新品种,为过渡到机械化植棉阶段打基础。从栽培角度看,在选育出适宜新品种基础上,创新栽培技术措施,促使棉花集中成铃、集中吐絮,为逐步探索品种、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实现大面积生产机收创造条件。围绕推进盐碱地植棉现代化,沿海各地要加快适应性品种的示范、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用足、用好棉花生产后备资源。二是加快扶持合作组织发展。要坚持量质并举,以质为要,既注重合作组织发展的数量,更注重帮助合作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服务社员和带动发展能力,扶持的合作组织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三是加快培育规模大户、专业服务组织。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快马加鞭,在扩大发展规模的同时,深入研究规模种植、专业服务的特点、优势和制约瓶颈,为其他地区的发展积累经验。起步较晚的地区要加快行动,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工作经验,早谋思路、早做调查,迈出规模发展的**步,力争年内高产创建示范片中能涌现出一批规模种植和专业服务的新典型。
(四)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努力扩大实施影响。一是切实抓好高产增效创建项目建设。认真总结两年来高产创建的得失,深入分析原因,要加强与在近两年考核中被评为A级示范片的县的交流,学习借鉴他们的工作思路、措施,有针对性地融入到本地区本年度的创建方案中。一要突出技术。技术是实现高产的关键,各地要进一步明确示范品种、技术路线,研究探索整乡推进的技术措施。二要强化管理,科学管理是实现创建目标的保障,各地要继续发挥行政推动作用,提高项目实施效率。三要加强宣传,宣传是扩大影响的载体,各地要利用多种平台、面向多个社会群体开展宣传,营造社会了解、政府关心、农民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二是切实抓好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项目承担县要严格按照项目初步设计要求,加强项目管理、落实法人责任制、规范开展招投标、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完善档案资料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按时、按质完成,努力建成优质项目、廉洁项目、品牌项目。
(五)着力完善推广机制,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一是切实提高常规技术运用到位率。实践证明,常规技术运用到位,就能获得高产、就能实现高效,2011年要坚持普及常规技术,确保增密、增钾、双膜育苗、棉田高垄、科学整枝、立体种植等常规技术应用覆盖率稳中有升。二是着重抓好轻简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在工作措施上落实4个突出,即突出宣传引导、科学宣传技术,突出质量控制、把好育苗关口,突出预案构建、有效控制风险,突出指导培训、扎实开展服务,确保基质育苗、水浮育苗等轻简技术应用覆盖率有明显提高。三是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技术指导针对性。针对规模大户、合作组织逐渐兴起这一新变化,技术指导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满足需求。一要拓展指导领域,由产中生产技术指导延伸至全程产业指导,及时提供产前信息引导、产后市场对接服务。二要有所侧重。在抓好大面积生产技术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植棉大户、棉花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技术负责人的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技术推广能力和水平。(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江苏省棉花协会提供)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