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公司出海其实大多通过不同途径来实现,例如与当地企业或出口商建立合作、投资并购等等,当然选择何种途径也取决于公司的可用资本和风险承受能力。对于食品巨头来说,投资并购是出海的有效策略,且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图源Pixabay
出海投资虽然有利可图但也十分冒险,那出海投资有哪些实操技巧,又有哪些勿踩雷区呢?美国作为出海大国,其成与败的经历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1) 出海投资宜步步为营
OC&C战略顾问公司消费品业务合伙人兼负责人Will Hayllar表示:“国际投资或并购往往是逐步接近,从海外低风险市场摸索、初步试探,后来演变成重大投资。关键是要做得对。而一旦成功,公司效益便可得到长期提高。”
以泰森的成功投资案例为例,泰森2018年11月先选择投资泰国Keystone,此次投资为泰森带来泰国当地人才、政策、供应链、产品开发等一系列本地优势,从而为建立亚洲家禽市场的生产分销平台奠定基础。Keystone主要与快餐店进行合作(如为麦当劳提供鸡肉块等),也为亚洲市场提供特色加工蔬菜、烘焙食品,此次收购有助于泰森根据区域口味和文化偏好将其产品“本土化”,以此保证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
而今年2月,泰森继续加码,以3.4亿美元收购巴西*大食品公司BRF S.A.的泰国以及欧洲业务。此次收购包括4个泰国加工厂、1个荷兰及英国加工厂,补充加强泰森在泰国业务,也为欧洲市场赋予新的动能,建立增值产品(如鸡块、牛肉饼和面包屑鱼片)的出口网络,也有利于直接向中国等其他国家的超市和快餐店销售自己的品牌。
除此之外,这一改变也可帮助泰森在未来避免类似曾在运营中国家禽养殖场时遇到的经济困境,例如禽流感和经济增长缓慢降低了中国消费者对家禽的需求而导致的亏损。
(2) 出海投资的陷阱
出海投资导致本末倒置
出海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如果公司在其国内主场的经济显露出任何弱势迹象,那么便应该谨慎行事,因为出海投资很可能导致公司核心部分反被置于次要地位,从而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食品巨头大肆买买买时,正经历美国市场经济困难时期的金宝汤果断决定反其道行之。
金宝汤2018财年第四季度的业绩表明,产品组合的复杂性已经成为金宝汤的挑战之一,之前过度依赖收购的金宝汤显然失去重点。即使收购的海外品牌在其细分品类中表现非常出色,但金宝汤坚定其“瘦身”计划,澳大利亚Arnott、丹麦Kelsen(蓝罐曲奇所在公司)等众多国际业务被出售,金宝汤选择收缩战线、回归大本营,集中发展北美核心市场、关注产品及品牌、指导核心部门重新走上正轨。
未能充分评估收购对象
对于主战场稳定安全的公司来讲,若在投资之前未能充分评估收购对象的潜在问题,那在出海寻求增长机会时很可能导致意外问题。
2014年,好时收购上海金猴巧克力及零食业务中80%的股份,且当时预计金猴销售额将增长40%。好景不长,收购一年后,金猴第二季度的盈利净亏损近1亿美元。导致这一结果的部分原因是恰遇当时中国经济放缓,然而*大的问题是好时在在审查金猴公司及其供应链方面不够认真审慎,加上好时在背负着分销问题努力将产品推向市场时又遇到谈判贸易壁垒,虽后来试图通过在美国扩大巧克力分销来维持生计,但好时却仍然无法跳出财务漏洞。而在去年,好时又不得不将金丝猴转手卖了出去。
此外,由于投资对象所在国家的机构腐败、政治不稳定等因素,也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经历。
随着美国食品巨头纷纷出海抢占市场势必会给中国品牌带来竞争力,同时也会带来契机。中国品牌国内及海外两个市场应选对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论继续深耕国内市场还是伺机出海,都需要量力而行、明确自身目的及需求,坚持产品创新及差异化,做好产品开发及渠道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