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进口食品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消费购买趋势,但因为网络缺少监管能力并存有监管盲区,因此消费者一旦权益受到侵害,维权投诉较之“实体店难度更高。而现在只要在网上一搜索“进口食品”,网络舆论便会出现“假冒伪劣的指责”和“购买链接的广告”,其中,也有很多网友关于自身购买进口商品的“苦水”。
真真假假,你网购的“进口食品”名副其实吗?
应付陌生人的推辞
“在这个地方,基本上没有哪个厂家会愿意面对面跟你坐下来谈,尤其你是张陌生的面孔。”说这话时,老刘(化名)手上点了点烟头,递过来一个巧克力球。
他对手上的巧克力球颇有自信,“口感上你是尝不出来的。谁又会说仅仅生产这样的东西法律会不允许?”
巧克力球的外观像*了知名的“费列罗”巧克力,金色的包装、心形的盒子。但是包装盒上的商标显示,这些巧克力球似乎拥有自身的“知识产权”:不同的商标,变形的商标拼音方式,以及颜色各异的字体。
老刘的手头,除了传统的金色外包装的巧克力外,还有彩金系列巧克力球,至于外形包装则多达数十种,几乎“应有尽有”。
生产方还能提供相关的“QS生产许可证”。根据许可证上的文字,包括生产地、制造商,以及保质期和条形码等信息一应俱全。
老刘说的“巧克力球”在网上不费力就能找到,而它们的生产地之一则位于广东省江门市。
如果陌生人要接近生产厂家,事情会变得不太容易。
厂家经常会问,你是怎么找到我们的?
一旦取得信任,厂家还能拿得出“合格证明”,如果“话不投机”,厂家应付陌生人*好的推辞往往成了,“我们的产品主要用来外贸,不做电商的路子”,所以“要想买到这些巧克力,你来错地方了”。
隐身在线的代理商
在当地的超市,几乎看不到同类型的巧克力产品。
然而,记者走访的几家巧克力公司均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联系方式和联系人。记者尝试着打了一些厂家的电话,后者一直无人应答,但随后不久,便会出现陌生来电,并询问“是否需要巧克力产品”?打电话的人员自称是厂家的“代理商”。
“代理商”是厂家和销售终端的中介,也是巧克力生产线的关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厂家只认可熟悉的“代理商”作为生意伙伴。陌生的面孔则很难接近厂家,后者自身的防范意识比较强。
一名来自福建省晋江市的“代理商”描述,即便跑到生产厂家的门口,他们也不会接待你,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销售渠道基本由“代理商”所掌控,也因为这样才能化解生产厂家的法律风险。
“代理商”进一步透露,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后续的“贴标生产”,即“化妆”成知名品牌巧克力。
然而,这样的“代理商”很可能身处异地。这也意味着,一部分“巧克力”并不进入线下实体店面,而网络正成为它们的主要销路。
“普通巧克力”贴标化装术
“就是有市场需求啊,比方说婚庆市场中,可以广泛应用而降低婚庆公司的运营成本。”
“代理商”进一步透露,要想完成“普通巧克力”到“费列罗”的“化装”,可以用“贴标”等行为加以完成,即更换“普通巧克力”的外包装,以及商品标签、包装方式等。
“代理商”表示其“化装术”不仅外观上基本上看不出来,加之口感接近,“可以当作真品来用”。“代理商”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而表示,大量来自江浙的婚庆客户青睐于他们的产品。
即便这样的“代理商”也不会轻易和买家碰头谈生意。他们认为,既然网络上的沟通和支付都能畅通无阻,查看货样也能随时进行,那为什么还要跑来跑去?
自助生产可借助网络完成
“代理商”的方法除了“贴标”外,还有一种让厂家出货时,在外包装上不贴任何商标logo等标志物。
按照多名代理商的说法,他们经营的巧克力产品,其生产地主要都在广东。在生产地,包装盒、外观标志物已经形成了“生产链”,因此不用担心到手的不是完整的货物。
代理商称,还有一个“自助生产”的办法。那就是客户可以向其批发散装的、有包装纸的巧克力球,购买后可以自行组装。包括盒子、商标之类的“原料”,则完全可以在网上找到卖家。
彭方(化名)从事婚庆行业已近5年。他说,是不是真的“费列罗”完全视客户的需求而定,后者对真假作出*后的选择。若要分辨真假,这可以从进货的“价格”上看出来。彭方称,这在业界不算行业秘密。
商家关心进口食品的“去向”
福建省的晋江市云集着诸多的食品批发商。晋江(社店)食品批发市场位于该市晋光路罗山段1号,这里集中了50多家食品批发商,主要批发两类食品:喜庆食品和进口食品。
仅用普通消费者的眼光细心观察,一些“进口食品”的外包装撕口,以及中文标签字体略显粗糙。记者也发现了另一种事实,标注产地为香港的肉松由商家们在店内直接予以包装。
然而,由市场商家提供的“费列罗”样品与真品在外形和包装上*其相似,但“样品”上标注了生产方自身的品牌。
商家称,巧克力的品质都符合现有的标准,质量上可以过关。与之前代理商说法类似,该商家称,“如果量大,可以贴上客户要求的品牌名字和包装盒,但这一操作需要提前打入所有的款项”。
顾客想要成功购买这些“进口食品”,陌生的顾客一般要先面对两个商家的问题:你想在哪里卖?你是来干什么的?
**个问题的实质在于,商家希望卖到福建省以外的地方,并且青睐于来自网络的客户;第二个问题的原因,则是商家试图规避自身的法律风险,因为之前曾多次发生正品的食品生产企业派遣法务人员“卧底”并在市场取证。
现场贴中文标签
但在顾客表达出想要购买的想法时,更多的商家愿意让你相信,店内商品陈列柜上的“进口食品”来自于“原产地”。
该市场一家名为“壹加壹”的商铺中不仅陈列了多种款式各异的进口食品,其中还出现了我国对核辐射管控地区的食品。
根据外包装上的图文字样,这些重量为50克的薯片生产地为日本茨城县,而制造商则位于东京新宿。外包装上的制造商、名称和原料均为全日文标注,就连“保质期”也采用日文的通常用法,即“赏味期限”来描述。
该商家表示,如果进货量达到一定规模,又用作网络销售,可以在薯片的外包装上贴上类似的中文标签。
而市场上四处可见缺少中文标签的“进口商品”。即便如此,商家也能在零售的过程中,现场提供在进口食品的外包装上贴“中文标签”的服务。
假冒生产链可“就地完成”
“所谓的‘进口’大都高仿。”市场中一名商家如此肯定。
该业内人士说,原因在于这里的商家也有能力实现多种多样的生产渠道:
“进口食品的外包装、内部包装袋其实在当地都能生产,‘生产链’”较为完整;
再者,类似口感的食品也能“**定制”,他可以帮忙找到所有的生产厂家;
还有,进口食品的包装模板在设计上并不困难,“因为只要提供真货,基本上可以由生产单位直接研发并制作”。
然而,这些“进口食品”的分量不一定“足量”,有些厂家还会在食品的分量上作些“调整”。
但让他*担心的莫过于这样的问题,“你敢不敢做‘高仿’的‘进口食品’生意?”
商家们透露,他们很多前来市场的买家声称,高仿进口食品将在网上予以销售。
不论是在福建晋江,还是广东江门,均能找得到这样的“产业链”。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来自网上的商家购买能力“出众”,导致出现了高仿进口食品形成了自身的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