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互联网+”渗透到各行各业,被广泛运用。农业也成为了潜在受益行业。很多农民对互联网既感到好奇,欣喜,又担心。好奇在不知道新的模式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欣喜是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甜头,担心之处在于不知道之后会不会出现问题,互联网虽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是风险也更高了。那么电商与农业的融合真实情况如何呢?
一,互联网并没有真正解决农产品的根本问题。
农产品的销售难,不是因为没有渠道,而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事实上,互联网只是从某种角度缓解了这个问题,扩大了一些销路。但是由于农产品刚性需求和消费的可代替性特点,一个产品的销路好了,另一个农产品的销售就受到了阻碍。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的成功多是由某个市场先入者带起的个别案例。因此无论互联网如何精准,如何及时提供农业信息,供销信息如何对称,都不可能成为农民调整种植或养殖结构的完全依据。此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更是加大了提前估计产量的难度。
二,互联网无法替代农民。
有的小说描绘了未来互联网农业去农民化的前景:通过互联网技术直接由电脑控制养殖过程,辅以农业专家对农作物生产情况的检测和诊断分析。进而通过互联网完成播种、管理、收割等一系列农业活动。这在西方国家农业模式中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农业生产并不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电脑控制的始终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实际上农产品的生产受到多方复杂因素影响,如果单纯数据进行养殖售卖,*终会使农业体系崩溃。需要明确的一点事互联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无法在未来占据**性地位。
面对以上两个问题,可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不能真的靠互联网解决一切问题。农产品的销售更多还是需要从质量着手,加上对市场的分析准确把握进行投产。在使用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过程中,不能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寄托于互联网技术,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依托农民组织和农业保护来完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文章由食品商务网整合编辑,转载请注明本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