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2021年服贸会“粮食现代供应链发展及投资国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议围绕“构建粮食现代工业链,守护全球粮食安全”,共动探索构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新格局新路径,并发布《国际粮食现代供应链联盟宣言》。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凝、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柯永果与多国驻华使馆代表参加论坛。
国际粮食市场“总体平衡,贫富不均”
优化粮食供应链势在必行
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的严峻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今年7月发布的《2021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估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端气候、地缘冲突等的影响,2020年,世界7.2亿—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比2019年增加3.2亿,是历史上*严重的时期之一。
“今年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演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将进一步恶化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风险的挑战,是各国粮食安全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国强表示。除了粮食短缺,部分地区的营养不良严重威胁到个体健康。
“全球有8亿人口仍然每天吃不饱,而且有20亿人口营养不良,没有办法达到正常的体重。”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表示。
“国际粮食市场的形势‘总体平衡,贫富不均’。”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总监涂长明分析,从总体上看,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不存在**意义上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实际上,粮食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与会专家认为,世界粮食供应系统正处于关键时刻,要向更可持续、更有韧性、更公平和更有营养的农业食品体系过渡。加强开放合作,提升全球粮食供应链柔性与韧性,确保供应链有效运转,推动全球粮食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守护全球粮食安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认为,这需要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共和私人行为者,在农业、贸易、政策、卫生、环境等多个领域采取综合行动。“可持续发展的零饥饿的目标,也就是终结饥饿,确保每个人都在这样的保护之中,确保它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属于赤贫地区,或者弱势群体地能够有安全、营养、充分的粮食供给和粮食配额。”
此外,与会专家还呼吁优化粮食供应链,推动粮食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现代化进程,提升粮食供应效率,推进国际粮食贸易与产业投资合作。“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民生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产业链形成的复杂分工的格局,提示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防范供应链和需求链风险,也要关注产业链跨境转移态势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协同性,既要防止短期风险,也要避免中长期风险,这是增强安全系统韧性的关键所在。”中粮集团总裁、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栾日成说,“要加强以‘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为基础的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物质装备与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建设,强化粮食供给、流通体系韧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加强粮食安全治理国际合作,用全球眼光、大局观念做好粮食安全顶层设计,持续增强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
北京市副市长杨晋柏也建议,持续优化粮食的流通营商环境,继续推动粮食市场更加公平有序,消除贸易壁垒,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跨区域粮食流通的便利性,确保粮食现代供应链安全稳定;积*推动粮食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改善粮食生产和消费方式,提升科技水平,减少碳排放,促进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切实加强粮食全产业链的节粮减损,推动节粮减损技术的研发应用,畅通物流渠道,广泛宣传教育,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粮食消费新风尚。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中国减贫扶贫为国际社会提供经验
国际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那中国的情况如何呢?事实上,多年来,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良好实践的成功案例。“中国贫困消除战打得非常好,希望能够把这样的经验分享给全球各国。”屈四喜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和头等大事,推动了粮食安全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减贫的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了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一穷二白到粮食库存充裕,物丰民富,从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的重大转变。
涂长明介绍,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一直有重农重粮的传统。从目前来看,由于消费结构的快速提升,中国加大了从国际市场进口副产品的力度和数量。中国优先保障水稻、小麦、玉米生产,确保谷物自产自给,油籽、棉花、糖等副产品则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满足国内需求。他认为,这种战略是十分正确的。
把握好五个坚持
从多方面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张务锋建议,从多方面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坚持立足国内,筑牢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坚实基础,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升调控能力,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安全,切实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把握粮食供应链人性的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优质粮食供给,抓好两头思维,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协同,实施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和协同保障,增强粮食产业地域风险挑战的能力。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注入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强劲动能,大力实施科技和人才兴粮,以及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装备创新和模式创新,加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产业的深入融合,充分创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
四是坚持依法治理,完善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制度举措,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进程,创新实施穿透式的监管,建设数字化粮食监管系统,搞好粮食流通亮剑2021执法行动,做到零容忍,增强威慑力,坚决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五是坚持互利共赢,深化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国际合作,在推动构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框架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鼓励中粮集团等各方,依托即将成立的国际粮食现代供应链联盟,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粮食贸易的便利化,强化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技术合作和政策协同,推动国际粮食供应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