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益生菌产业迎来十大发展趋势

百检网 2021-12-20

近年来,益生菌产业发展迅猛,存在巨大市场空间。伴随公众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不断加持,产业迎来发展良机。在日前于湖南长沙举办的2020第五届中国特殊食品大会上,由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肠道微生态与制品专业委员会主办、锦旗生物集团承办的2020中国益生菌发展论坛暨口腔健康高峰论坛举行,会议围绕特殊时期推动益生菌健康发展与科学应用进行探讨交流,“热心肠”研究院院长蓝灿辉分享了《中国益生菌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图源pixabay

蓝灿辉介绍,益生菌行业在多年研究中,逐步建立起三大认知:人体是由自身和菌群所组成的共生生态系统,菌群是人类的营养命运共同体,以及靶向肠道菌群可以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蓝灿辉认为,中国益生菌产业未来发展有十大趋势:

终端产品竞争激励,而赢家暂不明 随着肠道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下消费者和患者教育的助力,大众对益生菌的需求进一步放大,越来越多企业对研发益生菌产品持积*态度。这个赛道吸引了众多食品企业重金投入,也有许多药厂积*参与,在普通食品、保健食品、新药研发等领域深度布局;在酸奶、固体饮料、胶囊、滴剂等传统产品形态的基础上,玩家们也在推动剂型创新,软糖、发酵饮料、晶球颗粒等为产业带来新气象。成千上万个商家在品牌、菌株、CFU、价格、细分人群、销售渠道等各个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出现了超低价竞争格局;*终竞争结局尚不明朗,激烈态势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菌株、自有临床循证证据、私域流量、专业内容营销、独特科学故事、跨界合作的品牌、企业或具有更大胜出机会。

中国原料企业崛起 长期以来,美国杜邦丹尼斯克、丹麦科汉森、加拿大拉曼公司占据着中国益生菌原料市场的*大份额,**市场发展。但以科拓生物、微康生物、一然生物、哈美华生物、润盈生物等为代表的大陆企业,以锦乔生技(现为澳优旗下锦旗生物)、景岳生物、生合生技等为代表的中国台湾地区企业,都通过自身努力切割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益生菌补充剂行业规模达42.4亿元,同比增长18%。2020年一季度,我国益生菌产业销售额增速达到20%以上,疫情期间“逆势上涨”,显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今年7月27日,科拓生物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充分表明中国益生菌原料企业的崛起。未来几年,行业或许可以看到微康生物、一然生物等中国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赢得发展所需的更强支持。

积*循证和打造菌株品牌成为主流 “积*循证”已成为产业普遍共识,预计将逐渐成为行业标配,促进整个领域的健康良性发展。针对益生菌菌株或终端产品,采用细胞、动物实验尤其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揭示安全性、有效性的循证研究比以往受到更多重视,以至于可能成为产品核心卖点。

在科学界倡议、指南引导和市场助力下,特定菌株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定状况发挥效果的认知正在逐步加强,益生菌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开始聚焦于菌株水平。在这过程中,拥有自主菌株成为企业标配,独特的菌株品牌会成为竞争利器,菌株命名会更加注重传播属性,甚至一些菌株名称会被注册成商标。在积*循证的推动下,在临床的不同科室会有更多医生接受并推荐益生菌。拥有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背书的菌株品牌、终端产品将取得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

更高标准和更权威指南逐步推出 在国际上,成立于2000年的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学会(ISAPP)先后针对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制剂在《自然胃肠病和肝病学综述》上发布共识声明,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科学文献。在中国市场,益生菌产业存在活菌数虚标、检测和质控方式不统一、概念滥用、过度宣传、不提示安全性风险等问题乃至乱象,针对益生菌产品的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均缺乏。2018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列入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2019年,《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法规文件陆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17年2月,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发布益生菌和益生元全球指南;2017年3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分会儿科学组发布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2020年5月,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ESPGHAN)发布益生菌和早产儿意见书;2020年7月,美国胃肠道病学协会(AGA)发布*新临床指南,对常见胃肠道疾病的管理中如何使用益生菌提出若干建议。蓝灿辉认为,未来几年,针对益生菌应用的更高标准和更权威指南会逐步推出,将促进产业积*、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益生菌营养属性将被更多提及和认可 除去急性感染等情况,菌群相关疾病多是慢性病、代谢病,维护人体生态系统的健康不仅在于治,更在于养。可以利用一些益生菌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但在更长时间维度上,需要基于“人类营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对益生菌的营养属性的认识。如此将有利于消费者正确认知和选购益生菌,也有利于产业拓展消费场景,促进长期复购。

蓝灿辉介绍,目前我国和益生菌有关的药品大概有不到30种,适应证相对有限。未来益生菌产业会更“瞄准”大健康市场发力,体现更多营养与健康属性。针对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将更多为营养属性的益生菌纳入组方,开发更全面的特殊膳食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将更加有利于保证“人类营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平衡,更好实现“既养菌又养人”的目标。

活菌药物行业迎来突破 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广义上属于益生菌的活菌药物辅助抗癌已成趋势,很快会有更多公司取得突破;除此之外,针对胃肠道紊乱及炎症、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活菌药物也有不俗进展。未来,活菌药物行业将有更大突破。

二代益生菌的研究和产业化取得进展 传统益生菌以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为主,不少来源于发酵食品,而被定义为“二代益生菌”的菌株来源更为广泛,包括芽孢杆菌、脆弱拟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在内,其中*受业界关注的AKK菌已经取得应用突破。在创新方法的加持下,会有更多二代益生菌在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

肠外益生菌兴起 针对口鼻、皮肤、女性阴道健康的喷雾类益生菌产品已经出现,这类产品无需服用,直接在肠外发挥作用。

非细菌非活菌产品被更广泛关注和应用 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意识到人体微生态系统中的真菌、古菌、噬菌体等非细菌成员也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以布拉迪酵母为代表的非细菌类益生菌更受关注,后续会有更多产品取得突破。此外,益生菌相关多糖、蛋白质、代谢产物(后生元)等也有更多有效证据,或被更广泛研究和应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助力产业创新 人们对菌群个体化差异、影响因素、有效干预措施、微生态改善与重建等方面的认知不断深入,为产业创新提供强大源动力。基因测序成本不断下降,消费级菌群检测可能走进千家万户,且已逐渐成为医院常规检验操作。在此带动下,整合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应用的个体化益生菌干预手段已经开始进入市场;生物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效应分子是一类可以直接GMP生产的分子,可能成为剂量和机理更加明确和可控的药物,包括多肽、多糖、蛋白质、siRNA等不同类型。人工智能助力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及设计,将为此类产品的研发打开一扇大门。

论坛上,锦旗生物集团董事长刘学聪表示,中国经济、中国大健康市场的蓬勃发展给了益生菌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具有全球*大益生菌市场,未来,全球**的益生菌企业一定会在中国诞生。为此,锦旗生物集团与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江西仁和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功能益生菌科研开发工作;与仙乐健康、百合生物、凯爱瑞等10余家益生菌伙伴联合发出“中国好菌守护健康”的倡议,以优质益生菌及服务,致力于让客户和消费者受益。会上,锦旗生物还发布了“益萃质”后生元应用,并提出系列口腔益生菌解决方案及专利产品组合,旨在**行业进入继“益生菌”“益生菌+益生元”“益生菌+益生元+营养素”之后的“益生菌4.0时代”。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