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锅下米:中国人的主粮家底

百检网 2021-12-20

随着国力增强,国家对粮食的控制更显游刃有余。稻米产业家底殷实,用“多年稳产、进出调剂”八个字即可大体概括。

从2014年起,稻米总产量就稳定在2.1亿吨,而消费总量则缓慢上升,产销量之间保持152 0173 3840万吨以上的盈余空间。去年,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量。进出口百万吨级的体量仅占消费总量的1%左右,主要起到品种花色调剂作用——让国人有机会吃到全球的优质米。

从国内大米近10年的消费结构变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人饮食结构的日渐丰富。2010年到2019年,用于口粮的大米消费占比从86%下降到81%,而用于饲料产业和酿酒、调味品、饮料、零食等工业用途的大米消费占比均有上升。大米正以更多样化的形式进入人们的餐桌上、饭碗里。

图源pixabay

在大米消费多样化的同时,膳食米饭加工也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体系。

说到米饭的工业化,不能不提日本。作为有着同源饮食文化、适宜地理条件的东方近邻,米饭是日本人一日三餐里的**主角。如何让本国人吃上好米饭,日本人可谓孜孜不倦。

日本的工业化米饭出现在明治时代。当时仅限于军队和寺院,用大型土锅或铁锅煮制。到二战结束后,单锅煮饭发展成米饭锅炉,并出现了双层构造的锅。1955年,日本人研发出天然气煮饭器和电饭煲,加工米饭迅速进入社会各个层面和家庭。

1974年,立式天然气自动煮饭器登场,进一步提升煮饭效率和自动化程度。1988年,小型煮饭器与全自动秤米、量水、洗米、配米、配水的自动洗米装置相结合,进化成全套的自动煮饭生产线。1993年,电磁诱导加热煮饭器进入市场,能耗更低,更加卫生,单次加工量更大。至此,日本的米饭工业化技术基本成熟。

中国的加工米饭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广泛借鉴日本的米饭工业化成果,通过访问学习、引进成套设备等手段,初步建立起以脱水米饭、速煮米饭、即食米饭及冷冻米饭为主要品种的加工体系。90年代,速冻炒饭和高温杀菌米饭在台湾地区开始出现,90年代末期,冷冻米饭在国内起步。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米饭工业化迎来了爆发期。

*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三:

以“入世”为标志,国内食品产业加速与全球对接,促进整体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低温、冻干、微波、无菌包装等工艺的商业化应用;

中式连锁餐饮和团餐的快速崛起,促使行业加快对大批量米饭加工的研究;

以五年计划为龙头,食品产业发展纲要、主食工业化、粮油深加工等发展规划为支撑的政策引导,推动全国粮油食品领域研发与生产型公司与科研院所携手攻关,在原料、工艺、口感、包装等领域齐头并进,各式加工米饭百花齐放。

30多年的追赶,让中国的加工米饭行业初具规模。与欧美和日本相比,在稻米加工适宜性、米饭品类与形态、风味和质构控制、包装结构设计、功能型设计等方面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