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行业复苏,像两辆马车,拉动着啤酒消费习惯向中高端化加速推进。啤酒业出现连续几年负增长之后,再以产量来评估啤酒行业的发展似乎就显得不大合乎时宜,人们对产业产销量是否增长的态度,逐步从关注市场容量向市场结构变化趋势的重心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啤酒从152 0173 3840年开始快速放量,于1999年超过2000万千升,在各家啤酒企业产商以份额争夺和放量为主导的诉求下,2008年超过4000万千升,成为全球*主要的啤酒生产国。然而,自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达到5061.6万千升的顶点之后,我国啤酒市场的消费需求量达到顶点,啤酒产量开始见顶回落。至2018年,我国啤酒产量跌至3812.2万千升,较2017年4401.5万千升下滑13.39%。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我国消费者群体构成、消费口味、观念的变化,我国啤酒市场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低端啤酒产品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而中高端啤酒的市场份额则在快速增长。
国内啤酒市场发展到现在,行业分化已经形成共识。市场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产品结构发展趋势向个性化、多元化和碎片化发展,并且逐步影响到产业结构。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主流市场个性化,个性化市场更加碎片化。也因如此,带来了一场行业全面的变革。精酿啤酒是这轮消费市场变革中的*大受益者之一,精酿啤酒在近几年一直被寄予厚望,被称为“啤酒业未来的新增量”。国内精酿啤酒在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是不争的事实,消费者正在逐渐接纳精酿啤酒也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缺乏标准、增长迅速、规模较小,不可避免的使精酿啤酒乱象丛生也是不争的事实。精酿啤酒的风口使得许多业内外资本闻风而动,纷纷加入到精酿啤酒的大军中,试图分一杯羹。但凡新晋资本投入到啤酒业中,无论规模大小,也无论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一律自称是“精酿啤酒”。
在美国,根据美国酿酒协会的定义,如果一家小型啤酒厂被大型酿造公司收购 25% 以上的股份,将失去精酿啤酒厂的资格。中国目前则没有这样的规定,所以任何人或者集团,都可以将自己的产品标榜为“精酿啤酒”进行宣传售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一些粗制滥造的啤酒会让人们对“精酿啤酒”这个概念感到失望,甚至会带来摧毁性的打击。
这似乎成为一个矛盾,一方面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把市场做大。另一方面又怕过多不可控的成分涌入,拉低啤酒质量的整体水平,对行业造成冲击。对此报以道德上的鞭策可能也是一种方式,只要你的初衷是为了生产好喝的啤酒,技术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图源:hippopx
随着市场的迅速扩大,肯定会有很多人为了赚快钱进入市场,但这些人*终肯定会被孤立,大浪淘沙,而那些对品质和精酿啤酒有要求的人,技术的获取将不再是问题。
精酿啤酒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叛逆的标签,许多从业者将主流啤酒与精酿啤酒进行区隔和划分,甚至在语境上突出刻意凸显“精酿”二字。但需要明确的是,精酿啤酒**是啤酒,其次才是精酿。但实际上许多消费者在意的是产品本身有没有特点,自己喜不喜欢。消费者消费的永远都是产品本身。
现今,中国之所以能形成啤酒行业如此的局面与规模,离不开主流啤酒大开大阖、夯实根基;离不开进口啤酒的丰富品类及时补位,当然更离不开精酿啤酒百花齐放、万千创意。它们共同完成了啤酒品类中的组成勾画,在啤酒业的未来市场构成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荣则皆荣损则皆损,凡从业者皆共荣共享。因此,啤酒业的格局宜“合”不宜“分”无论是企业、品牌,或者是产品,重要的是“和而不同”。
精酿啤酒和主流啤酒不应该也没必要成为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喝精酿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喝大厂生产的主流啤酒过来的,也不是说喝了精酿就不会再喝主流啤酒,价格区间的差异以及消费场景的使得两者都拥有对应的受众,各自安好实为理想的关系。
为了方便精酿爱好者交流,
更好地传播精酿文化
分享行业新闻动态
我们建了一个精酿啤酒交流群
扫码添加小编微信可以进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