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蛋白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大豆蛋白与牛乳蛋白组成的双蛋白具有混合消化吸收效率,能维持外周血中必需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的有效供给,进而能有效促进肌肉蛋白合成。此外,双蛋白兼顾动、植物蛋白双重营养优势,通过营养协同互补来全面地改善人体机能,促进人类健康。大豆与牛奶混合蛋白较单一乳清蛋白能够持续性地激活mTORC1信号通路,mTORC1信号通路负责调控肌肉细胞大小及肌肉蛋白合成,从而促进运动后肌肉蛋白的合成。优质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不仅能够协同增强抗阻运动后的肌肉蛋白的生成,还能将动物蛋白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生理调节功效,从而改善人体健康,尤其是运动员及老年人肌肉健康。大豆蛋白与牛奶蛋白属于完全蛋白,分别摄入后能不同程度促进肌肉生成。
为研究双蛋白营养作用机理,团队利用Wistar大鼠开展双蛋白体内生理代谢模式及其健康评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双蛋白和单一蛋白相比,能显著降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增强抗疲劳能力,促进大鼠肌肉生成。
长期以来,营养问题是骨髓移植患者在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据了解,团队随后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双蛋白临床营养干预试验,与陆道培院士成立的陆道培血液病医院合作,自2016年3月起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患者进行双蛋白临床营养干预。由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期间对于患者饮食的要求十分严格,稍有不慎会导致肠道感染,甚至严重的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据2017年发表在《营养研究》上的研究显示,双蛋白营养干预显著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缩短患者平均骨髓移植时间,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显示出了良好的营养支持效果。
“一旦发生营养不良,会导致病人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生存率下降。”陆道培医院移植科主任张建平介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营养的重要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后不仅脂肪减少,肌肉也在减少,由此造成体重下降,原因在于因恶心、呕吐等反应导致饮食摄入不足,且消耗增大。这种情况不利于患者治疗后的有效康复,亟需营养支持。经临床试验对照发现,双蛋白组的营养状况优于普通膳食组。
“从整个项目来看,针对血液病患者,双蛋白可提升机体蛋白水平。”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在武汉对新冠肺炎进行的流行病调查中发现,由于营养支持不足,导致一部分人群免疫力低下而增加患病的风险。同样,营养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一项目着重于双蛋白,配比科学,氨基酸互补效果明显。针对血液病加大营养支持意义重大。同时,也为在偏远地区做好营养扶贫带来新思路。例如在农村,类风湿病发病率高,如何让患病人群的免疫从异常到正常,还需要加大营养支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同样对项目组多年来对双蛋白食品的持续研发表示肯定。她建议,今后要系统梳理相关成果,并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也表示,该项目契合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方向。从双蛋白产品研发、临床应用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相关工作。她建议,今后,还要从营养价值评价上下功夫,开展标准化工作,加大对临床患者的营养支持和营养扶贫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陈伟认为,该项目精准研发了双蛋白产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他希望持续加大这一项目的研究,建议研究双蛋白食品应用蛋白摄入不足的共性人群。他建议,在加快双蛋白食品的应用和转化的同时,要防止生产企业夸大宣传。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段盛林表示,该项目在双蛋白体系构建和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何加快成果转化,还需多方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