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来纤维消费的发展情况
近15年来中国纤维消费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以前的10年和以后的5年。在152 0173 3840年,纤维消费总量为870万吨,包括棉花、化学纤维和毛麻等其他天然纤维。其中,棉花为480万吨,化纤为340万吨。到2001年,总纤维消费数量增加到1480万吨,比152 0173 3840年增加了近70%。其中棉花消费仅仅增加了13%,达到540万吨,主要是在2000-2001年间增加的。而化纤消费从340万吨增加到850万吨,增幅将近150%(表1)。
从152 0173 3840年到2001年,造成纤维需求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其从270万吨增长到760万吨,增加了将近180%。与此相对照,国内消费从640万吨增长到920万吨,增幅仅为43%。棉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在其中占据主要的比重。棉纺织品和服装的净出口增加了220万吨,占净出口总量的45%。由于纺织厂棉花消费仅仅增加了60万吨,因此,出口的增加来自国内消费的减少。2001年,国内棉花消费仅仅为270万吨,比152 0173 3840年减少了80万吨。按人均数量计算,棉花消费从152 0173 3840年的3.4公斤降低到2001年的2.6公斤。造成这种减少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是对于国内棉花生产的高保护,其导致棉花价格提高,可能是妨碍棉花消费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2000年和2001年,有几个重要的变化。**是2000年中国国内棉花市场进行了改革,政府取消了对棉花的价格支持。在改革的过程中,供销社系统的棉花收购企业进行了改制,走向商业化;多渠道的棉花收购和销售获得许可。在 2001, 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使得中国可以享受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带来的利益,同时也通过进口关税配额的方式,加大了棉花市场的开放程度。这些情况都对纤维消费需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纺织品与服装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配额的方式进行的。在配额制度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受着严格的配额限制。配额导致了进口国纺织品和服装价格的抬升,限制了消费需求。当配额取消之后,较低的进口价格导致了较高的进口需求,出口国可以不受限制地扩大其出口。此外,那些比较优势较强的出口国还可以挤占那些比较优势较弱的出口国的市场份额,这是由于这些国家已经不再享受原来的配额优势。进口需求的增加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可以使得那些具有较强优势的国家大幅度增加其出口。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纺织工业的规模较大,中国在世界纺织品与服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纺织品与服装出口发生了大幅度增加,2005年达到了1450万吨,比2001年增加了91%。这相当于增加了1200万吨的纺织纤维消费。考虑到世界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的总量约为4500万吨纤维当量,中国纤维消费的增加是非常显著的。棉纺织品和服装的增长的幅度更大,从2001年的36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20万吨,四年时间就增加了100%。与此同时,化纤纺织品和服装继续增长,到2005年达到了670万吨的历史*高水平,比2001年增加了90%。在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量中,棉制品的份额从47%增加到了50%。在2006年,这样的强劲增长趋势还在持续。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资料,2006年上半年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20%以上。由于美国和欧盟对来自中国的某些纺织品和服装重新实行了配额,中国对这两个地区的出口增长出现了下降。对那些没有配额限制国家如土耳其、墨西哥和韩国的出口继续增长,并超过了欧盟和美国限制的不利影响。
在2005年,中国纺织企业的棉花消费达到了950万吨,比2001年增加了近80%。由于国内棉花生产只有580万吨,将近370万吨的缺口通过进口增加和库存减少得以弥补。在2006年的上半年,棉纱的生产量达到了770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9.2%。如果这样的增长趋势继续发展,纺织企业2006的棉花需求将会达到1150万吨。由于2006年的国内生产预计达到650万吨,因此会出现500万吨的缺口。因此,在2006年上半年,棉花进口增加了100%,达到了250万吨。
化纤的消费也发生了显著增长,2005年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为1580万吨,比2001年增加了86%。在2006年上半年,化纤的生产量为960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6%。按此增长趋势,2006年全年化纤的产量会超过1800万吨。由于化纤的出口只占生产总量的2%-3%,2006年化纤消费将达到1750万吨,比2005年增加11%。
纤维消费的强劲增长是以加工能力的迅速扩张为基础的。2001年以来,纺织业每年投资的增长超过40%。2006年上半年的投资总额是11.5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46%。大部分投资是由私人和外国投资者投入的。从投资建设到开始生产所需要的时间短得令人吃惊。例如,魏桥集团仅仅用了3年,就建成了世界上*大的棉纺织厂,使得其生产能力从以前的50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100万吨。中国棉纺织厂的数量从2000年的2300个(1500万锭)增长到2005年的5300个(5700万锭)。2005年的生产总能力是1500万吨,实际生产了1400万吨,其中棉纺织品占了67%。到2006年7月末,纺纱总产量达到了922万吨。按此趋势,2006年全年的纱总产量将达到1580万吨,比2005年增长10%。
化纤的生产量也快速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2005年的化纤生产量达到了1580万吨,几乎是1990年的10倍。2006年,为了适当遏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中国政府严格了银行贷款条件,对纺织品出口退税的优惠减少了两个百分点,并鼓励纺织企业到海外投资。然而,即便没有新的投资,在过去两、三年的投资建成投产后,生产能力也将至少扩大20%。因此,在今后两、三年内,棉纱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1900万吨,化纤的的生产能力将超过1800万吨。如果目前的织布与棉纱加工比例保持67%不变,中国的棉花消费能力将在两、三年内达到1270万吨。
国内纤维消费及其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纺织业加工能力迅速增加的原因,除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之外,国内纤维产品消费的增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实际上,国内消费的迅速增加也的确是被认为纺织业与服装业投资增加的重要原因。在152 0173 3840-2001年期间,人均纤维消费量平均每年增加2%,从152 0173 3840年的5.5公斤增加到2001年的7.4公斤。这一期间的增长同近5年相比较,明显为小。国内纤维产品消费的增长在2001-2005年期间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平均每年为10%。2005年,这种纤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达到了10.9 公斤,比2001年增长了3.6 公斤。 国内棉花产品需求的增加更具有重要意义。 棉纺织品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从152 0173 3840年起就扭转了下降的趋势,并开始增长,尤其是在2004年和2005年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增长。2005, 国内棉制品的消费达到了380万吨,是史无前例的创记录水平。人均棉制品消费量在2005年为2.9公斤。这个水平虽然比152 0173 3840年的水平低,但是比2003年高出68%(表1)。 根据*近的估算,人均棉制品消费量在2006年将会达到3.4 公斤,成为历史*高水平。以前的人均国内棉制品消费水平为1982年的3.3 公斤。
国内化纤消费也非常重要,并且其在纤维总消费中的比例自152 0173 3840年以来显著增加。事实上在*近25年内,化纤产品增加是人均纤维增长的主要原因。2005年国内人均化纤产品的消费是7.5公斤,比2001年增加了2.9公斤。2005年, 化纤产品在全部纤维消费中所占比例将近70%,远远高出152 0173 3840年的36%。在2006年的上半年中,化纤纺织品和服装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6.4%,这意味着2006年全年的人均化纤消费将达到8公斤。
纤维*终消费的变化解释了中国国内纤维消费变化的原因及制约因素。中国的纤维*终消费主要是由服装、家用品和工业用品三部分构成。在这三部分中,服装消费增长较快,尤其是近几年,2005年占全部纤维消费的60%。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服装消费额的增长幅度2003年为14.6%, 2004年为20.3%,2005年为24.8%。2006年上半年,服装消费额增长了20%。尽管按货币额计算的增长幅度可能超过了按重量计算的增长速度,近年来的增长趋势却是毫无疑问令人鼓舞的。而在1996-2002年期间,服装需求几乎没有增长。进一步细分,服装消费额中,衬衣和T恤估算占30.4%,女装占24.4%,针织服装占13.5%,牛仔裤和上装占12.7%。 其中女装增长的速度*快,其消费额的增长速度在2003年为19%,2004年为26.4%, 2005年为 25.7%。
毫无疑问,收入增长是中国纤维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调查,2005年全国平均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0,493元,比2000年增加了67%,比1996年增加了117%。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的低,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44%,比1996年增长了69%。 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服装消费额为801元,比2000年增长了60%,几乎是1990年的5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城镇居民,其服装消费水平也要低得多。2005, 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为3255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水平的31%,农村人均服装消费为148.5元,相当于城市居民的19%(表2)。城乡消费抽样调查也进一步证实了收入对服装消费的重要影响。据调查,大约60%的月收入在5,000 元以上的城市家庭购买衬衣和女装的花费在200元以上,但72%的农户购买同类产品的花费不到80元。
服装类的价格在1996-2001年期间是下降的,这解释了为什么居民在此期间服装消费不变乃至稍有下降,而人均纤维消费却有所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上述调查,低收入家庭对于价格变化比较敏感,趋向于购买降价的服装而不太考虑款式的时尚。不过,中等收入的消费者尤其是25-45岁的城市女性,大约将收入的30%用于服装消费,并且对款式时尚和产品质量更加重视,而不是仅仅考虑价格因素。
近年来,家用纤维制品,包括窗帘、毛巾、被子、桌布等,对于国内纤维消费总量增长的贡献,比服装还大。这主要是因为2000年以来房屋建设市场的蓬勃发展。在2000-2005年期间,新房屋的建筑数量每年增加将近5亿平方米,超过90年代平均速度的一倍以上。房屋建筑的迅速增长刺激了家用品的增长。据一项*新调查,82%搬入新居的家庭购买新的窗帘以及其他纤维制品。此外,63%迁入新居的家庭花费4000元以上用于家用纤维产品,5%的家庭花费超过2万元。由于新建居民用房的增长,拉动了家用纤维制品近年来每年增长30%以上。此外,旅游业的迅速扩张带动了旅店业的发展,这也增加了近年来对室用纤维制品的需求。据估计家用纤维制品消费在2005年达到380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134%。因此,家用品在国内纤维消费总量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9%增加到2005年的30%。出于数据的局限性,无法获知家用制品中棉花与化纤的比例。不过,通过实地考察,可以看到化纤广泛地用于窗帘、桌布和装饰等,而棉花及产化纤的混纺品主要用于被子和毛巾。
在纤维消费总量中,工业用途占了约13%,这个比例自2000年以来保持不变。2005年,工业用途的纤维消费大约为180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60万吨。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工业用纤维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国内纤维消费的三大部分都发生了增长。家用品纤维消费增长的幅度*大,主要原因是新房的建筑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服装消费在总纤维消费中的比重下降,从2000的68%下降到 2005的57%。不过,就**数量看,服装消费也发生了显著的增长,在2000-2005年间增长了230万吨。此外,由于服装消费在全部纤维消费中仍然占据着*大的比重,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对整个纤维消费水平起到重要影响(表3)。
国内纤维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纺织品与服装的出口与国内消费都对中国纤维需求有影响,但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世界纤维市场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拥有13亿多人人口,中国的人均纤维消费即使发生了不太大的增加,也会对世界纤维市场发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国国内纤维消费为未来发展将对世界纤维制品的生产、贸易和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FAO/ICAC 的世界纤维消费调查,2004年世界人均纤维消费为9.7公斤,其中棉花为4.1公斤,占42%。2003以来,中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的人均棉制品消费2005年为3.5公斤,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棉花消费的增长潜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棉制品的消费水平也提高。许多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如新加坡和韩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棉制品的消费一直在稳定增长。这些国家的人均棉花消费水平大都在6公斤以上。如果中国大陆人均棉花消费水平达到香港的6公斤,则每年需要增加300万吨的棉花。
尽管中国的人均纤维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还是可以继续增加,因为驱动服装和家用品需求的动力依然强大。如表2所示,人均收入在近10年中稳定增长,而城镇居民服装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大体稳定在7%-8%,农村居民为4%-5%。因此,假定这个比例保持稳定,则服装支出的增长将同收入一致,预计为每年8%-10%。服装消费占整个纤维消费的60%左右,预计的收入增长将导致在2005年的基础上,每年纤维消费增长60-80万吨。应当指出,城乡在服装支出方面的差距呈缩小趋势。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而农村居民服装消费支出仅仅为城镇居民的18%。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从2004年开始加快。这导致农民家庭的服装消支出在2004年增加了10%,在2005年增加了23%。由于农村人口占中国全国人口的60%以上,农民服装消费的增加将无疑导致更高的纤维需求增长幅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人们将需要更好更新的房子。目前房地产建设的繁荣增长将继续下去若干年,从而刺激对家用纤维品的消费。与服装业的情况类似,农村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其目前在全国市场的份额仅仅为15%。中国政府*近发动的建设新农村政策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这项政策的成功实施将大大刺激农村家用纤维品的需求。
为了估算城乡居民家庭纤维消费的原料等值,我们使用了2005年的农村家庭服装与家用纤维品支出调查数据。这种估算是建立在一些有力的假设之上的,包括: (1) 城乡居民面对着同样的服装与家用纤维品价格; (2) 城镇居民占全体居民的一半;(3) 城乡居民均等地享用工业纤维品。估算结果(表4)表明,如果农村居民的服装和家用纤维品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将导致纤维需求的大幅度增长。事实上,如果农村家庭能够达到目前城镇居民服装和家用纤维品消费水平的一半,就需要增加350万吨的纤维量。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城镇化将把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尽管目前出口和国内需求都是造成中国纤维需求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国内服装与家用纤维品需求的增长将是未来决定中国纤维需求的主要因素。在2000-2006年间,国内纤维需求增长了将近600万吨。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将继续刺激对服装和家用纤维品的需求增长,尤其是对农村居民家庭。根据中国纺织业的估算,中国国内的纤维需求在2010年将达到1800万吨。由于中国人口巨大,中国国内纤维需求的增长将对世界纤维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扩大纺织能力方面的投资将能够满足未来任何纤维需求增长的需要。随着中国国内转变为偏好棉花制品,这将对世界棉花市场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