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步入战略发展的快车道,助力纺织强国建设,成为了带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之一;2019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继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科技创新效率内涵,强化基础研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标准支撑。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步入战略发展的快车道,肩负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的重任,助力纺织强国建设;这一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技术进步成效显著,重点子行业成长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成为了带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之一。
稳步增长,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2018年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壮大、提质增效成果显著的一年。
2018年,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中国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但是全球贸易领域内的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上涨都给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面临较为有利但更为复杂的环境。
尽管如此,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主要市场的需求仍比较稳定,国家各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并逐渐发挥作用,行业整体的运行情况良好,生产和销售稳步增长,利润增速下降的局面得到初步遏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11月,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4%,高于制造业平均值,在纺织行业内也处于**水平。
作为建设纺织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积*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相关领域发展做出了积*贡献。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份,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非织造布产量351.8万吨,同比增长9.67%,增速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个百分点,全年非织造布的内需和出口市场都保持了比较强劲的需求;帘子布产量58.9万吨,同比增长2.08%,增速基本与2017年持平,汽车产销量的下降对上游的帘子布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8年1~11月,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316亿元、120.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45%和3.76%。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前三季度,行业15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12.26%和35.69%,平均利润率达到16.27%。
非织造布是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原材料,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过滤与分离、土工与建筑、交通工具等领域。2018年非织造布的绩效水平明显好转,1~11月,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了8.86%和1.49%。
随着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进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行业内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大的产业用纺织品材料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国际竞争优势日趋明显。
2018年1~11月,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5.34%。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我国出口非织造布83.2万吨,出口金额达到25.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5%和8.7%。
重点突破,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8年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一年。
201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积*贯彻落实《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围绕战略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环境保护产业用纺织品、医疗健康产业用纺织品、应急和公共安全产业用纺织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用纺织品、“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用纺织品六大重点领域,围绕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部署,培育新的增长点,开发高端产品,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寻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创新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2018年3月,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开展了春季调研,赴多个省市和地区展开调研,探寻新时代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新发展。
2018年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维持较高增速,行业内企业也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积*研发新产品、改善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其中,中科贝思达(厦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于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创新性自主开发了静电纺丝技术,并成功产业化应用到中科贝思达的口罩产品中;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并积*筹建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碳纤维复材在汽车、轨道交通、风电、大飞机、航天航空等领域的低成本应用技术突破。
随着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工技术和装备也取得重大突破,原料多样化、非织造复合加工技术、高端编织成型技术、后整理技术应用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也有力地助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建筑、交通工具、国防军工、安全防护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
此外,2018年举办的“纺织之光”产业用纺织品重点成果推广活动,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提供专业知识动力。此次活动推广了东华大学的高性能纤维可编织技术、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的雷达隐身技术、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的工业烟尘超净排放用节能型水刺滤料关键技术、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壳聚糖纤维及其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的固相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五项科技成果。
其中,高性能纤维可编织技术制成的大型星载天线金属网成果已成功应用到“北斗导航卫星”、高性能军用卫星、“天通一号卫星”等领域,中国因此成为目前世界第二个能够实现收发共用大型可展开天线的国家;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创了全球**条千吨纯壳聚糖纤维产业化生产线、全球**条千吨级壳聚糖热风无纺布生产线、全球**条全流程连续自动化卫生巾生产线。
2019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科技发展重点将集中在开发纤维新材料,实现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优化产品系列化、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推广高技术纺织品,重点推广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民用纺织品;发展高端装备,加强对新型纺织装备设计织造工艺与技术的开发,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提升纺织装备的质量与效率;实现智能制造,全面提升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现建设;推动节能减排,开发生态环保纺织化学品以及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新技术。
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2018年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一年。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实体经济部门,是中国*有潜力**跨入强国行列的工业部门之一,是中国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高的工业部门之一,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高的工业部门之一。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纺织工业由小而大、由大向强,行业形成了全球体量*大、*完备的产业体系。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深化产融合作,已成为现阶段纺织工业的时代特征和客观要求,适应变化、把握机遇的现实选择,成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行业新定位的重要动力。
作为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融合协同发展、开拓及发展海内外市场有效平台,2018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于2018年9月在上海举办,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了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转型升级,助力不同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性能及应用推广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
展会设立了设备及配件展区、产业用纺织品展区、非织造布展区等多个展区,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北京时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长园和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悉数亮相展会。
此外,展品内容更加丰富,涵盖了产业用专用设备及配件、专用原料及化学品、非织造布及制品、其他产业用纺织品卷材及制品、功能面料及防护服装,以及研发、咨询、媒体等相关产业,产品应用范围涉及医疗与卫生用、交通工具用、过滤与分离用、安全与防护用、土工与建筑用、结构增强用纺织品、航天航空、农/林/渔业、绳/带/缆、包装、隔离与绝缘等十几个领域。实现融合政产学研用等各相关产业资源,链接国内和国际市场,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突显国际化特色,促进国际间产业生态的健全和完善,多维度打造多方合作共赢、开放交流的全新产业生态。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纳入新时代的强国战略体系,指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纺织品作为仅次于钢铁材料的大军需装备品,是保证战斗力的基础,是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领域。
长期以来,纺织工业承担了军用纺织品的研发和先进管理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支涵盖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骨干企业和需方单位的高水平纺织军工配套体系。2018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以更专业的组织推动军民融合工作。此外,随着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发展论坛的成功召开,军民融合为纺织行业自主创新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也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及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下一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全面贯彻实施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深入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在纺织各个领域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双向技术交流,打造纺织科技自主创新新引擎。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纺织科技强国建设新起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继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科技创新效率内涵;在加强纺织科技顶层设计的同时,强化基础研究;积*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纺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系优化和公益回归,大力加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市场标准体系建设,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标准支撑。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时间:20152 0173 3840;链接:http://www.baijiantest.com/zx/cjxw/201901/t20190121_3831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