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度国内棉花市场“七多七少”
◎ 国内棉花产量多,外棉进口少;
◎ 外棉进口来源多,美棉占比少;
◎ 配额发放量多,实际使用少;
◎ 棉纺企业用棉选择多,用棉成本少;
◎ 支农政策多,植棉面积变化少;
◎ 纺织投资、增产多,利润增加少;
◎ 外部环境变化多,纺织服装行业出口退税少。
2006/2007年度国内棉花市场行情走势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下跌——平稳——上涨,呈“凹”型走势
**阶段:新棉上市前后,棉价小幅上涨后快速下跌(2006年9月初—11月中旬)。
由于短期内现货皮棉的相对“紧俏”,各地新棉陆续开秤伊始,收购市场上棉贩和小型棉企已经为争夺资源打得“头破血流”。籽棉价格也顺势拉高,多数地区籽棉收购价在2.7—2.8元/斤,部分地区3级籽棉收购价格甚至超过3元/斤。尽管国家于8月下旬竞卖了将近5万吨老商品棉,但市场上可流通现货棉供应偏紧的现象依然难以改变。
从9月下旬开始,由于各地新棉上市量增加,而农发行严控收购贷款的发放,国内棉价进入快速下跌轨道,国内籽棉平均收购价格由2.75元/斤跌至2.55元/斤,接近棉农可承受“底线”。国内328级现货棉价格由152 0173 3840元/吨直线下跌。到2006年11月中旬,国内棉价已经跌至12650元/吨,累计下跌幅度达到1400元/吨以上。国内外棉价差在500元/吨以内,基本实现内外棉价接轨。
第二阶段:棉价平稳盘整,国棉集中销售,棉花进口持续低位(2006年11月下旬—2007年5月中旬)。
经过一个多月的下跌,到2006年11月中旬,国内棉价逐渐企稳并呈现反弹之势。328级棉平均价格由12650元/吨上升至12月底的12850元/吨。2级棉、4级棉价格到2006年12月底时分别在13250—13400元/吨和12250—12350元/吨范围徘徊。
然而,由于2006/2007年度国内棉花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国内棉花企业销售进度明显快于往年,国内棉花供应在这一阶段十分充裕,国内棉纺企业始终坚持随用随买的购棉策略,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国内棉价始终难以盘整在12800—13100元/吨的“箱体”内,也没有在应有的“3月旺季”出现业界预期的上涨行情。与此同时,郑棉、撮合市场却从2007年开始持续在困境中挣扎,低开低走连创新低已成了两大市场每日的必修“功课”。在基本面尚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期现严重背离局面。
第三阶段:国棉资源渐少,棉价由高等级棉带动出现全局上涨(2007年5月下旬至今)。
2007年5月中下旬开始,国内棉花加工企业陆续停止加工。截止到4月底,国内棉花加工进度超过95%。由于棉花企业多数坚持快进快销原则,地产棉库存不多,所占信贷资金陆续返还,财务成本压力较小。同时,由于距新棉上市尚有近四个月之久,随着国产棉的用尽,棉企对后市易涨难跌的共识逐步形成。
随着高等级棉资源越来越少,棉花市场局部缺口显现,棉纺企业定向采购积*性上升。另一方面,在中国赴美采购团抛下5亿美元购棉大单和可能再次增发11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的消息刺激下,纽约期棉、国内郑州棉花期货市场、电子撮合市场从5月中旬开始出现明显反弹,国内棉花行情底部逐渐形成。
新年度棉花价格预测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预测,新年度全球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产量为2530万吨,需求增加到2690万吨,期末库存为1060万吨,比去年降低13%。全球库存消费比由去年的46%降到今年的40%,创1993/1994年度以来低点,按照库存结构消费比计算,去年COTLOOKA指数均价58美分/磅,那么新年度该指数均价应为66美分/磅,也就是说全球棉价均线上移8美分/磅。去年COTLOOKA指数在54—64美分/磅波动,那么新年度应字62—72美分/磅之间。
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棉花价格均线,2006/2007年度在13000—13800元/吨波动,均价在13190元/吨附近。用类比推理,新年度中国A指数328级棉花价格均线应为13800元/吨,其波动区域应在12600—15100元/吨之间,与之对应的籽棉收购价格应在2.8—3.2元/斤之间,新年度籽棉中间价应为3元/斤。
12年来**次做赔本买卖
老杨是河北邯郸市一家棉花企业的老总,*近几个月来他的心情一直比较低落。
2006/2007年度老杨利用农发行贷款收购了不少籽棉,今年四五月份就已经全部出手,农发行贷款也全部还清。
按理说,早就从2006/2007棉花年度抽身出来的老杨应该是一身轻松,为什么随后的几个月他的心情还会不好呢?原来,2006/2007年度老杨的棉花生意赔了一百多万,他说,这是他做企业“一把手”12年来,**次把棉花做成了赔本生意,因此长时间来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做生意谁都有赔的时候,你又不是把钱胡吃海喝了,有什么想不开的?今年赔了明年再挣,资金上我们还会继续支持你!”当地农发行的朋友这样劝老杨。老杨说,钱是没胡吃海喝,但企业赔钱了,他这个带头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害怕赔还是赔了
老杨所经营的企业的规模和信誉在当地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自然成为农发行发放棉花收购贷款的**对象。老杨说,新棉上市时,他并不像当地其他的棉花企业那样为收购资金犯愁,今年他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自己的犹豫不决上。
“我*开始对行情的判断是对的,但后来棉花价格跌了一段时间后我犹豫了,不敢坚持原来的想法了,害怕赔的更多。”老杨说,其实籽棉刚收购的时候,他就对2006/2007年度的棉花现货价格看好,即使从新棉上市一直到年底籽棉价格都呈现的是高开低走的趋势,他对全年棉花价格也依然抱有很大信心。“春节以后,棉花价格一直在低位平稳运行,这种平稳态势持续了几个月后,到今年四五月份我对自己先前的判断开始质疑。”往年的五月份被纺织企业称为“红五月”,纺织企业进入销售旺季,用棉量增加,从而带动棉花现货价格。但今年的五月并没现“红”,一直到5月中旬棉花价格还在12800—13100元/吨之间徘徊,这时候不仅是老杨一个人对后市没了信心,全国大部分等待行情好转的企业老总都开始焦躁不安,棉花企业普遍出现大量抛售库存棉花的现象。
老杨说,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农发行开始催还本年度棉花贷款,对后市丧失信心再加上出于企业信誉考虑,他决定抛售全部棉花。老杨在棉花价格上涨的前夕成了抛售大军中的一员。“这一抛就赔了一百多万元。”五月后,棉花价格开始回暖,至今保持上涨势头,老杨现在对自己当时的不自信一直无法释怀,“我做了这么多年棉花,现在迷茫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了。越害怕赔越赔。”
**次想到撒手不干
老杨所在的企业在2006年前还是供销社所属棉花企业,2006年进行改制,2006/2007年度是企业改制后的**个棉花年度。
“我想不管以前做的怎么样,这是企业改制后的**个棉花年度,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来个开门红。但没想到*终是这样一个结果。”企业改制**个棉花年度,带着大家干了12年的老杨,**次“栽了”,在他*希望证明自己、证明企业实力的时候“栽了”,这也是老杨一直不能原谅自己的根本所在,“这是我作为一个***的能力问题,因为我判断上的失误,让企业损失了这么多。”
老杨说,经过今年这一赔,他真的想到过离开这个行当撒手不干了,因为他现在不知道棉花生意该怎么做了,在棉花圈里摸爬滚打一二十年,这是**次有了这种想法。
好在老杨的员工情绪稳定,都没有责怪他的失误,反而回过头来劝慰老杨。老杨*终还是挺过来了。记者发稿前与老杨联系,他说他正在武汉与客户洽谈2007/2008年度的收购资金问题,至于去年的经历,除了牢记教训外,他已经不想过多提及,只想专心做好新年度的棉花生意。
记者手记
其实,老杨的经历并不仅仅是他个体的反映,而是绝大多数棉花企业老总这个年度经营情况的一个缩影。
去年新棉价格高开低走,今年虽然止跌企稳,但5月中旬以前也一直是在低位运行,棉花企业的销售价格与收购价格长时间形成倒挂,这种状况到五月下旬随着棉花价格回暖才逐渐好转。而早在四五月份的时候,许多棉花企业就对后市失去信心,再加上农发行催还贷款,截至到5月底,棉花加工企业平均销售进度达83.25%,同比增加19.2%,6月底平均销售进度更是达到92.14%,同比增加21.72%。这就意味着2006/2007年度至少83.25%的棉花销售量收支平衡或者赔本。
2006/2007年度棉花价格虽然变化缓和,但棉花企业的老总们所经受的考验却比往年价格大起大落时更加严峻,市场对老总们的分析能力、决断能力、掌控能力进行着全方位“考核”,像老杨这样以前从未“失手”过的老总在今年 “栽了”的并不在少数。老总们痛定思痛、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所领导的棉花企业在市场中重新找寻自身定位的过程,这对企业老总和棉花企业是个艰难痛苦的过程,但对整个棉花产业却是一件好事。
在棉花这个行当一年赔上一二百万,甚至上千万都不算什么大事,关键是棉花企业的老总们要把心态放平,逐渐积累的经验、***平和的心态、员工们稳定的情绪才是大整合时期企业竞争的基本所在。
质量创造“幸福生活”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规模大、产品多元化程度高、拥有稳定的客源,在2006/2007棉花年度中发展良好,效益也比较可观。
他们对市场的感受就如该企业纱线销售部王先生对记者讲述时的语气一样:缓和、平稳、不带半点涟漪。
处于竞争的急流中,企业维持平稳发展是值得肯定的。2006/2007年度岱银纺织集团的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件法宝:一是保证质量,二是客户维护。保证质量是他们这种以销定产的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没有丢失客户,并能平稳发展的主要原因。
保证质量。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力,“质量上一定要保证,质量是**位的。”王先生语气中充满了肯定。山东岱银纺织集团纱线供应主要以中低支纯棉纱为主,销售市场主要靠内销,有着固定的产品销售客源。不论下游客户有什么要求,他们都保证在质量上满足客户,这是他们能够保持住客户不流失的主要原因。
物美价廉应该是每个需求方的心愿。本这个原则,岱银纺织集团在市场价格上,特别注重把好产品质量关。今年上半年,他们的产品主要是用做生产牛仔布和气流纺的纱线。而今年纱线价格却持续走低,主要原因是下游的外贸订单少而棉纺企业厂家多,在7、8、9三个月的纱线淡季中,棉花价格上涨,纱线价格却原地踏步,这让岱银纺织集团感觉到了市场的压力。但是,在产品生产上,他们仍坚持质量**,为保证质量严抓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客户维护。客户就是上帝,是市场经济时期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对自身发展的认知。山东岱银规模大、产品销售客源固定,在2006/2007年度前期企业发展虽然与往年相比没有出现红火的可喜景象,但还算平稳,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维持了客户稳定,老客户没有丢失。
“定期向客户走访,了解他们的接单状况,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服务。”王先生坦言道。在加强与客户互动沟通中,他们还根据客户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针对性地不断加强产品供应。这种方式紧紧将他们和客户联系到了一起,共同利益的寻求维持了他们关系的稳定。
产品质量过硬和维持客户是岱银纺织集团的法宝,他们并不因上游原料价格上涨,就肆意在产品生产中做手脚。一切以客户为主,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想客户之所想,忧客户之所忧,真正把客户视为上帝,这是岱银纺织集团树立企业形象和信誉的根本,也是该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吉言)
“艰难”两个字是江苏华宝纺织集团副总经理刘雄兵对2006/2007棉花年度纺织企业发展的总结,这很简单的两个字却承载着这个企业一年来所有的辛酸苦辣。
江苏华宝纺织集团是一家拥有20万纱锭的纺织企业,产品主要以内销为主。中等偏上的规模让其在前几年的发展中展露了不少光彩,如今,在纺织业竞争的浪潮中他们也感到了困难。
生活通常是烦恼与喜悦的交集,但在刘雄兵眼里,2006/2007年度纺织企业有的尽是烦恼,少有的喜悦似乎已经被面临的困难完全掩盖住。刘雄兵无奈地说:“竞争太激烈了,没有什么值得高兴和感觉顺畅的。”
困难一:资金问题。资金被刘雄兵认为是企业发展中的*大障碍,今年纺织企业的贷款门槛提高了,企业的贷款资金额度较往年减少了60%—70%。究其原因,这主要源于国家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自去年**季度较高的CPI出现以后,国家在宏观调控上便打出了货币政策由中性转向偏紧的“连环拳”,自然纺织企业也成为被“痛打”的对象之一。
困难二:配额限制。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支撑,但有单子不敢接让刘雄兵感到*痛苦。当前纺织企业都是以销定产,华宝集团也不例外,由于国家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快、过热现象的调控,减少了纱线出口配额。这让像华宝公司眼睁睁看着钱不能赚,看着机会不能抓,刘雄兵感到莫大的无奈。
困难三:价格战。这是棉纺行业大洗牌的时代,棉纺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有目共睹,为此,国家也出台了限产政策,虽然矛头重点是指向一些重污染、重耗能的企业,纺织企业也被包含其中。棉纺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后道纺织市场需求平淡乏力,导致纱线市场供给充足,为了拓展销路棉纺厂家的价格战始终没有停息。这也是纱线价格一直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自5月底以来棉花价格已经上涨了1000元/吨,棉纱价格始终徘徊不前。虽然国家的限产政策对纺织企业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措施,但一些纺织企业还是陆续关门,退出市场。这些企业主要是三五万锭的小企业,因为产量质量不好,销售不畅,在企业的价格战中没能站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