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潜江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潜江市版图面积200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9.84万亩,其中旱地53.06万亩、水田46.78万亩,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个管理区、10个镇、4个办事处、4个原(良)种场。全市总人口100.0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5.16万人,农业劳动力15.05万个。潜江市是全国**批优质棉基地县(市),在2002年农业部制定的《棉花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中,被列为长江流域中高支纱纺棉重点产区,在2003年《湖北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及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规划》中,被列为湖北省棉花产业带江汉平原中长纤维棉重点产区。近五年来,该市认真组织实施棉花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狠抓科技兴棉,有力促进了棉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植棉面积、单产、总产、原棉收购量及效益一直位居湖北省前列,植棉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棉花产业已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实施“北棉南移”战略,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
该市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适宜发展棉花生产,植棉历史悠久,2002年前的棉田布局以潜北、潜中旱地为主,种植分散,地力下降,飞沙地和抗旱死角多,棉田枯黄萎病发生严重。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国家农业部棉花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为导向,大力组织实施“北棉南移”战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种植结构,稳定增加棉田面积。坚持宜棉则棉的基本原则,保住原有高产稳产棉田,重点新发展潜南水田棉区,以集中连片的高亢平地和能实现水旱轮作的中、高产水田植棉为主,做到连片种植,规范种植。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平整项目,加强棉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潜南新棉田年际间可实现水旱轮作,棉花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在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的同时实现了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
2003年,该市植棉面积首次突破40万亩,2007年植棉面积达到49.3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实施规划五年来平均植棉面积44.88万亩,比实施前五年平均植棉面积31.84万亩增加13.04万亩,近五年总产平均4.05万吨,比实施规划前五年总产平均2.76万吨增加1.29万吨,产量增加近50%。2006年和2002年相比,全市植棉收入由4.20亿元增加到7.99亿元,植棉收入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由29.60%上升到34.2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4.30%上升到18.05%,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4.89%上升到19.88%,靠植棉增收,全市农村人平纯收入每年增加90元。
二、实施棉花产业化经营战略,带动棉花生产持续发展
在实施棉花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该市坚持推进棉花产业化经营战略,坚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紧紧抓住培植龙头企业这一重点和关键,大力加强棉花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和基地对接,逐步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使该市棉花产业逐渐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一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新建,全市棉花收购、加工、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共40余家,籽棉收购、加工能力400万担,拥有纱锭50万锭,初步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纺织、服装一条龙的经营格局。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周边县市相比,年均加价增收2000多万元。
二是积*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2007年,该市依托湖北银海棉业有限公司、金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组建棉花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社员5万个,签订订单5万份,签约面积20多万亩。以合作社为平台,以基地为纽带,提升质量,打造品牌,使棉农有盼头、企业有赚头,实现了棉农和棉企双赢,减轻或化解了植棉风险。棉花专业合作社今年还积*开展送棉花信息下乡、送棉花良种下乡、送植棉技术下乡等活动,为全市300多个植棉村无偿安装杀虫灯3000多盏,免费提供50万元的优质棉种,深受棉农欢迎。
三、实施优质棉板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
近两年,该市认真组织实施湖北省农业厅下达给我市的优质棉板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以主攻棉花单产和提高原棉质量为重点,以棉田增效和棉农增收为目标,根据优质棉标准化生产规程,指导棉农开展优质棉标准化生产。通过在项目区推广优质棉花新品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实施成效十分显著。两年实施面积46万亩,占棉花种植面积的50%,项目区全部实行订单生产、标准化生产,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率高,1—4级原棉占85%以上。据对核心示范区农户抽样调查,皮棉亩产106公斤,亩平纯收入1232元,和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单产提高8公斤,亩平纯收入增加211元,超额完成了增产增收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了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植棉水平
全市通过科技推广、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科技样板等形式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一是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重点推广了优质高产杂交棉新品种和两膜早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程化调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杂交一代棉种应用率达95%,实用技术应用率达****,为夺取棉花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大力举办科技示范样板。近五年先后举办了杂交棉高产栽培示范、油后棉栽培技术示范、优质高产杂交棉新品种应用示范、棉田高产高效模式示范、棉花免耕栽培示范等优质高产高效示范样板20个,示范面积3万亩。
三是加大植棉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把各项实用技术送到农家、落实到田头。五年来,共接受农民咨询4万多人次,开展各类培训1200场次,培训3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2 0173 3840余万份。同时还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各种媒体发布植棉信息、传播植棉技术,并于今年3月在湖北省**开通了农业科技信息远程咨询服务网络,采取边看、边讲、边问、边答的形式,为农民解答棉花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通过农业科技入户活动的开展,棉农的科技素质和植棉水平整体提高,实施规划五年来平均单产90.3公斤,比实施规划前五年平均单产提高3.6公斤,每个农业人员生产棉花由2002年的211公斤上升到2006年的299公斤。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也带动了农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棉花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近五年,棉花科技人员先后在《湖北农业科学》、《中国棉花》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七篇,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农业部丰收计划奖六项次,棉花科技水平在全省处于**位置,为棉花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