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是全国知名的棉花生产大县,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皮棉质量都堪称全国**。“十五”期间,棉花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0万亩左右,皮棉总产每年都突破100万担,2004年则一举突破了200万担大关,在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中排列第二,且品、长、衣、水、杂及适纺性等各项质量指标均位居前列。2005年棉花生产已经结束,虽然总产不足去年的一半但仍超过了100万担,而且这个100万担是在该县先后遭受一次干旱、两次冰雹、三次台风、四次强降雨的袭击,棉花生产连遭重创,全县上下群策群力,奋力抗灾,落实各项灾后管理关键措施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来之不易。*近,射阳县棉花协会根据掌握的各类调研资料、考查记录,综合采摘、交售等方面的情况,形成此调研材料,全面真实地记录该县2005年度棉花生产的全过程。
开局 生产形势十分看好
近几年,由于国家助农政策对粮食的倾斜,植棉比较效益相对下降,一些农民调整了种植计划,使棉花的种植面积起落不定。但这一点在射阳这个传统植棉大县的变数不大,2005年棉花面积虽有所下降,但总的播种面积仍在85万亩以上,棉农心态较为平稳,棉花品种不断改良,植棉技术日臻成熟,生产开局一片大好。
棉农心态平稳。近年来,随着该县高品质棉的大力推广,产业化的不断深入,配套栽培技术的日益完善,棉花单产水平不断攀升。从2001年到2004年,四年间有三年亩均单产皮棉都在100公斤以上,植棉亩收入都在152 0173 3840元左右,高的年份则超过了1400元,农民来自棉花的收入是其他任何大宗农产品所不能替代的。再加上,我国入世以后,该县确立了“中国新纺都”的目标追求,棉纺织生产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纺纱能力从入世前的不足25万锭,已发展到现今的55万锭,而且还在发展,棉纺原料处于供不足需的状况,农民有棉不愁卖。同时,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后,棉花市场的全面放开,*大地方便了棉农交售,也减轻了农民在卖棉过程中的劳动负荷和交售费用支出。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该县农民的植棉积*性。即使市场时有波动,该县的大多数棉农仍“咬定青山不放松”,棉花产业一直是该县的优势主导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的1/4都来自棉花产业,棉纺工业已占据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技术措施到位。为了全面提升棉花单产和品质水平,增强原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棉花产业的发展,在棉花生产过程中,该县着力围绕产量和质量两个指标,狠抓关键措施的落实。一扩大。即扩大地膜棉面积。地膜棉具有早发、增产的优势和抗逆性强的特点,是促进棉花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有效措施。为保证棉花移栽后早醒快发早搭丰产架子,该县的地膜棉面积由上年的30万亩增加到了42万亩。二优化。一是优化品种。射阳有多年的植棉历史和经验,为了不断提升棉花的产量和内在品质,经多年的试种,该县不断优选出具有适应性强、内在品质高、适合纺企要求的新品种,着力使全县的棉花生产由面积、产量优势上升为品质、效益优势。2005年,该县扩大了适宜在水旱轮作区种植的“科棉”系列,使该品种的面积由上年的不足20万亩扩大到30万亩,成为全国*大的高品质棉生产基地。二是优化布局。坚持宜棉则棉、宜粮则粮、宜水则水的原则,杜绝低洼、低产、零星的田块种植棉花,使全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向高产地区集中,实行连片种植,更加有利于统一的技术指导和田间管理。三提高。一是提高壮苗培育水平。壮苗是夺取高产的基础。该县普遍采取了苗床增肥、种子包衣、双膜育苗、适期早播的措施,使壮苗出床率达到了****。二是提高肥料施用水平。在肥料的运筹上,按照斤棉斤氮的原则要求,采取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基肥与追肥结合、下追与上喷结合、氮磷钾肥与微肥结合,以满足棉花各个生育期对肥料的不同需求。三是提高化调应用水平。坚持轻调、勤调、主动调、全面调的原则,把化调应用于“促、调、控”之中,使化调应用技术成为夺取棉花高产的重要举措。
苗情生长良好。由于措施到位,管理得当,加之棉花生长初期的有利气候条件,开始的苗情长势可以说是历史上*好的年份。现将该县7月15日当日苗情考察报告与2002至2004年的同期考察报告对比如下(见表1),由此可以看到各项生育指标都是2002年以来*好的,只要没有特殊的灾害发生,该县完全可以实现棉花单产、总产双超历史。
中期 众志成城抗击灾魔
灾害频繁重度发生。早在4月下旬,该县就先后降了两次冰雹,降雹时伴有雷雨大风,使大部分镇区的农作物都不同程度受损,棉花苗床也难逃一劫,有的薄膜被砸穿,有的棉苗被砸烂。5月中旬在棉苗移栽基本结束后,到6月上旬又出现了一个连续20多天的高温干旱时段,使棉苗缓苗期延长、生长相对滞后。但这两次灾害由于发生时间早,且在栽培管理上有的已采取了规避措施,加上在时间上有较大的回旋余地,通过补救、强化管理等措施,到7月中旬基本消除了灾害产生的负面影响,生产形势一片大好。但天有不测风云,进入8月份以后,直到9月底,台风、暴雨、天文大潮连续不断,使该县的棉花丰产优势丧失殆尽。期间的气象特点是:台风暴雨多。先后遭受3次台风、4次大暴雨的侵袭。台风影响时,风力大部在19.9-21.2米/秒,局部超过了25米/秒,且大风过境时间长。4次大暴雨,降雨*少的一次是8月7日,主要是受台风“麦莎”的影响,但12小时降雨量也达到了75.5毫米,当日又恰逢农历七月初三的天文大潮,致使上有客水压境,下有海潮顶托,使沟河港汊高水无法排出,棉田积水一时难以退去。在此前后的8月3日和9月12日,该县日降雨也分别达到了184.6毫米和131.5毫米,使棉田多次进水,反复受淹,特别是过去靠自排入海的“次高地”地区,随着雨情、水情变化后,更是损失惨重,绝收面积达5万亩。
雨日多,雨量大。8、9两个月累计雨日达39天,累计降雨量达到789.5毫米。两个月的雨量比2001年和2004年全年的雨量还分别多216.6毫米、186.2毫米。雨日和雨量比同样受灾较重的2003年同期分别多16天和536.7毫米。4-10月的累计雨日和雨量也是自2001年以来*多的一年。到了10月份,虽然雨日、雨量均趋于正常,但从时间上讲,已失去了棉花生长的有效蕾花期。
涝渍重。射阳地处沿海,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行水走廊。里下河地区主要排水入海的四大港,有三大港穿越射阳全境,并由此入海。今年由于整个里下河地区雨量大、雨日多,上游洪水大量下泄,加上天文大潮影响,客观上使射阳成了里下河地区的蓄水库,所有农作物全部受淹,棉株根系多次处于无氧呼吸状态,渍害严重。
光照不足。4-10月份,累计日照时数仅为1406.1小时,是2001年以来*少的一个年份,比2004年少了1/3多(见表3)。由于阴雨天气多,棉花生长所必需的光照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棉苗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构成棉花产量的基本要素--蕾、花、铃的形成。
众志成城,抗灾自救。多发重发的自然灾害,射阳县百万人民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全面发动,全民行动,攻坚克难,奋力抗灾,“抢”字当头,掯实各项关键措施,形成了抗灾自救的强大合力。就棉花而言,重点突出“三抢”:一是“抢管”,着力抓实壅根抗台、三墒配套、排水降渍、抢摘烂桃、抢施肥料、突击化调、及时扶理等措施。二是“抢防”,抓虫害防治,重点防治棉铃虫和盲蝽象。三是“抢补”,对绝收、缺棵的田块补种秋季蔬菜等其它作物,尽可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低程度。
结局 减产减收无可避免
棉花生长期间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导致棉花现蕾、开花、结铃期的生长发育迟缓,蕾、花、铃脱落严重,单株成铃减少;光照不足,光合产物积累少,铃重减轻;棉田受淹,棉株倒伏,烂铃比例大(见表4),棉花总体品质下降。
成铃少。从8月初到9月12日,前后40多天,基本上是以阴雨天气为主,致使决定产量和品质的中部内围铃未能形成,后期的台风影响,使棉株上部的2-3台果枝及中部果枝顶端的蕾、花、铃脱落,脱落率高达66.5%,单株平均脱落60.1个,比04、03、02年分别多11.3、31.5和18.3个,是近几年来脱落*严重的一年。同时,生长势进一步受抑,又使“秋桃盖顶”的希望成为泡影,单株秋桃只有1.15个,比04、03、02年分别少13.65、10.15和9.4个,单株成铃比2004年少了16个,亩成铃只有3.55万个,只占去年同期的52.75%。
烂桃多。今年棉花前期长势较好,到7月中旬末单株伏前桃就已超过了4个,这是射阳植棉史上从未有过的。但是由于雨水过多、排水不畅,田间反复长期积水,下部的几台单枝多次浸泡在水中,使这部分棉桃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烂掉,加上部分伏桃,全县加权平均单株烂桃达到5.5个,占总成铃数的27.2%,部分受灾重的田块,单株烂桃超过了10个。
铃重轻。由于寡照低温,光合产物积累少,结成的棉桃普遍没有往年大。经测定,今年平均单铃重只有3.9克,而2004年都在4.8克左右,与之相比轻了近1克。
产量减。10月下旬,射阳县农林局经作站对全县好、中、差三种类型的7个镇140个农户812.9亩棉田进行了调查,每亩加权平均收获密度为1757株,单株成铃20.2个,亩总铃35500个,平均衣分按37%计算,亩单产为54公斤。当时预测,全县总产为100万担,比上年社会产量225万担减少53.8%,与目前的入库总量基本吻合。
品级低。灾害性天气不仅造成该县棉花减产,而且棉花的品级和内在质量都不如去年。今年平均品级为3.6级,而去年为2.3级,下降了1.3级。去年,该县入库的208万担棉花中,3级以上占90%,其中2级以上占70%,而今年3级以上只有55%,2级更是廖廖无几。同时,色泽、纤维成熟度也不如往年,相当部分棉花不能用于纺精梳。棉籽成熟度也不高,籽指轻,出油率低,使棉籽价格比去年每市斤要少0.20元左右。
农本增。今年棉花生产,棉农的生产目标是单产皮棉200斤以上,因此,物化成本也是按照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投入的。再加上某些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扬,使棉农的植棉成本较上年有所增加(见表5)。与2004年比较,物化成本由上年的310.90元,增加到今年的376.20元,上升19.1%。
收益减。今年,我会根据棉花市场供求状况,棉农的种植成本、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使用者的承受能力以及下游产品的销售价格等等,先后两次出台了新棉收购指导价,初始阶段的指导价为衣份36%的标准级籽棉,每市斤的价格为2.70元。后随着销售市场棉价的上扬,调整为衣份37%的标准级籽棉,每市斤的价格为2.90元。同时规定,衣份每增减1个百分点,每市斤的籽棉价格相应增减0.06元,4级以上品级差率为2%。按理说这个价格是可以的,但由于上市的籽棉品级低,灰棉比例大,棉农交售均价也只有2.70元,比上年增长17.4%,而县内企业收购的平均价格一般在2.90元左右,形成买卖价差的主要原因是:本县收购企业对前期的烂桃棉、灰棉都没有收购,这部分棉花都被外地企业收走或棉花经纪人直接收购卖到外地去了。据测算,该县亩均收益为799.50元,比去年的1430元下降了44.3%(见表6),棉农虽未出现亏损,除去物化投入成本后,也仅仅获取一点劳务收入。而一些外包户,由于土地租金高(一般每亩地租金为350元左右),而产量又不足去年的一半,结果出现了亏损,尤其是在射阳老海堤以东新棉区里,收成处于中等水平的承包户,每亩地要亏到200元左右。
当前 备耕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2005年棉花因灾减产,植棉收益减少,影响了棉农来年的植棉积*性,但多数棉农出于传统的种植习惯和掌握的成熟的植棉技术,且目前又找不到收益高于棉花的替代作物,经过反复思酌,决定来年还是种植棉花。同时,根据2006年全国及县内棉花消费趋向,射阳县政府仍然把种植棉花作为全县农村种植业中的重点产业来抓。秋播刚刚结束,该县棉花生产的冬春备耕工作已经开始。
1、面积稳定。该县老棉区的棉花都是与其它作物套种的,基本上没有纯作面积。因此,对来年的棉花茬口在秋播时都作了预留,总面积变化不大。而新棉区由于地多劳少,外包户多,且今年亏损居多,来年将有一部分面积改种粮食。但就全县而言,2006年的棉花面积仍将稳定在80万亩左右。
2、选购良种。近几年,射阳县棉花品种“多、乱、杂”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的遏制,逐步趋向“少、优、纯”。2006年该县主打品种是以“科棉3号”当家的科棉系列,以“鲁棉研20”为主的鲁棉系列,还有中棉系列等,继续强制性淘汰内在品质差的小品种。目前棉农已开始向诚实可信的种子供应部门选购棉种。10月20日,射阳县政府还专门召开了高品质棉“科棉3号”推广暨高产竞赛颁奖大会,对78个种植“科棉3号”的高产户进行了表彰奖励,可望2006年全县高品质棉基地规模扩大到40万亩。
3、整治水系。该县已将整治棉田抗排水系作为冬春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现已全面启动。*近,集中开展了清洁水源专项行动,对203条大沟、2571条中沟进行全面清理,达到水面无水花生及杂物,河坡无杂草和杂物堆放,河道无人为设障和断流,同时建立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设立了河道保洁工,定人、定河、定薪常年保洁,确保所有河道排泄通畅。
4、购置地膜。实践证明,地膜棉抗逆性强,尤其是在旱涝频发的年份,增强优势更为明显,预计明年该县地膜棉播栽面积将由今年的42万亩扩大到50万亩,所需棉田专用地膜在2000吨左右,目前商家积*组织货源,棉农利用淡旺季价差主动购置。
5、扩增苗床。射阳县棉花的移栽密度从2002年开始,逐年下降,有资料显示,2002年该县平均移栽密度为2190株,而到了2005年只有1757株,下降了19.8%。密度的降低虽与杂交棉面积的扩大和棉田套种其它经济作物有关,但密度过稀,降低了抗御灾害的能力,且遭灾后回旋余地较小。因此,2006年该县棉花播栽密度将恢复性增长到2200株左右。秋播时,棉农都扩增了棉花苗床的预留面积,现在已开始冬翻,以熟化苗床土壤,为来年的棉花生产打好基础。
当然,棉农们也希望国家象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棉花生产。有关部门也能象粮食一样出台一个能够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种植面积、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的指导价,使棉农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更加认真、科学地多种棉、种好棉。(射阳县棉花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