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年全国棉花栽培技术监测报告

百检网 2021-12-23
——棉区耕作制度与种植模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中棉所、全国优质棉科技服务项目组于2007年对16个产棉省市区152 0173 3840个定点县5000个农户进行定点全程跟踪调查,其中关于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调查,并结合集中大县进行校正,获得大量当前*新棉花生产情况,发布全国棉花栽培监测的简要报告,供决策参考。
  一、栽培技术
  1、普及促早化技术。2007年全国棉花生产继续采用“不栽就盖”的促进早发早熟技术,是我国棉花生产*基本的实用先进技术。抽样结果显示,全国育苗移栽占播种面积的36.0%,比2006年(均与2006年比,后同,省略)减4.2个百分点。地膜覆盖占57.3%,增5.0个百分点。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两者之和占面积的93.4%,增0.9个百分点。大田直播占6.6%,减0.9个百分点。在地膜覆盖中,常规地膜覆盖占30.8%,增4.4个百分点;宽膜覆盖占21.6%,增1.5个百分点;双膜棉占4.9%,减0.9个百分点。结果表明,全国棉花生产继续广泛采用促早化栽培技术。

  进一步分析,长江以育苗移栽为主,占面积的84.1%,增4.9个百分点,增191万亩;常规地膜覆盖占8.7%,略减0.4个百分点;双膜棉占6.5%,减2.7个百分点,减48万亩,这可能与移栽期间遭遇高温干旱和移栽时间后移有关。长江直播仅占面积的0.2%,减2个百分点,减40万亩。黄河育苗移栽占28.6%,减2.7个百分点,减94万亩。地膜覆盖占57.2%,增4.6个百分点,其中常规地膜覆盖增208万亩,双膜棉增53万亩,这与杂交棉扩大种植面积有关。直播占10.8%,减3.6个百分点,减126万亩。西北全为地膜覆盖,其中宽膜覆盖占79.2%,增385万亩。
  2、种植密度继续减少。密度与成铃数是单产构成的关键要素。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全国棉花密度继续减少,收获密度为5219株/亩,减48株/亩,减0.9%(表2)。其中:长江1637株/亩,减122株/亩,减7.0%,本流域密度减少已持续了7年,这与种植棉花杂交种、劳动力转移、以及今年移栽季节遭遇高温干旱,宣传不当等有关。黄河3087株/亩,增173株/亩,增6.0%。这与播种季节气温高和苗病发生危害轻有关。西北收获密度13158株/亩,减1087株/亩,减7.6%。分析原因:北疆播种苗期遭遇持续近50天的低温多雨,以及返盐导致烂种、烂芽和死病的关系密切,虽然采取补种保苗措施,但减少幅度仍很大。

  3、单株成铃大幅度减少,减幅达到一成多。单株成铃数是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表2),棉株个体生产力年际间变化很大。抽样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平均成铃数10.9个/株,减1.6个/株,减幅达到12.8%,是2007年全国棉花单产减少的原因。三大产区单株成铃数:长江29.7个/株,减0.7个/株,减2.2%。黄河17.9个/株,减1.4个/株,减7.9%。西北5.2个/株,减0.5个/株,减8.7%。
  4、棉花减产要素分析。2007年棉花收获密度减0.9%,单株成铃减12.8%,理论上,全国棉花单产减幅达到13.6%。然而,实际减幅为5.1%。主要原因:一是2007年衣分率普遍提高2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抵消单产减少的6个百分点。二是铃重普遍提高0.1克多,又相当于抵消单产减幅的2.5个百分点。然而,2007年秋末阴雨连绵,导致华北局部“烂场”、长江中游早秋阴雨导致烂铃增加,局部早衰严重,北疆低温早临对产量的不利影响大。由于后期不利因素的存在,因而出现产量越收越少的现象。
  二、复种指数和种植模式
  1、复种指数。据监测,2007年全国棉田复种指数为148%,实际上增加了4个百分点。即棉田两熟和多熟面积增加了340万亩。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率。各棉区复种指数,长江180%,减11个百分点,即本流域棉田两熟面积减240万亩,主要是两熟中的油菜面积减少。黄河148%,增4个百分点,即本流域棉田两熟面积增160万亩。西北为107%,增7个百分点,即本流域棉田中枣棉间作面积增加152 0173 3840万亩。

  抽样结果显示,全国棉田一熟制占播种面积的54.5%,面积4648万亩,两熟制占播种面积的41.2%,面积3515万亩;三熟和四熟等占播种面积的4.2%,面积360万亩(表3)。
  2、棉田两熟和多熟主要种植模式。一是棉田套种(栽)模式占两熟面积的78.0%,面积2741万亩。其中:小麦田套种(栽)棉花占两熟面积的51.4%,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其中河南麦棉套占棉田的85%,其次在鲁西南,占两熟面积的70%。多种瓜类与棉间作套作占两熟面积的6.5%,各地都有分布。油套棉占面积的4.0%,主要在长江。蒜或葱套种(栽)棉占两熟面积的7.4%,分别于黄河流域,一些大县非常集中。南疆果棉间作发展很快,预计达到152 0173 3840万亩。
  二是棉田复种占种植面积的22.0%,面积773万亩。主要模式:长江油后棉占两熟面积的38.3%,已成为长江中游的主要模式,占该流域棉田面积的65.0%。小麦收获后移栽或直播棉花占两熟面积的5.5%,主要分布于南襄盆地,黄河也呈发展态势。
  三、讨论
  我国棉区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总体上,棉田复种指数呈现南减、北增和西增的态势,各地种植模式和方式呈现多样化走向。其中棉田由一年两熟制倒退到一年一熟制,以及棉田连作复种的面积继续增加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要引起注意。
  (一)复种指数出现新变化
  复种指数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农业基本生产力,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典型代表,这是由于高复种指数能有效协调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的持续增产,是我国农业重大的基础性技术,而被世界广泛公认,农业各项补贴归根到底要看复种指数是否稳定。长江棉区热量丰富,复种指数应在200%以上。然而,该区域复种指数已从2006年的191%下降到2007年的180%,当这个指数每增减1个百分点,就会引起该区域作物播种面积增减22万亩,2007年春季长江优势油菜带出现许多冬闲田,减少约240万亩,一些种植大县油菜种植面积几乎减少一半。分析原因,由于油菜收购价格低,种植不合算,农民不愿种。虽然一熟制对棉花有利,但油菜面积的减少,大宗农产品总量必将减少,这是今年食用植物油价格飙升的必然结果。国家已发现这一问题,于2007年秋实行油菜补贴,同时,油菜籽价格大幅度回升,今冬油菜种植面积得到明显恢复。
  (二)种植模式继续变化
  1、油棉连作在扩大。一是油棉连作复种面积已占38.3%,并有继续扩大的态势,这是我国农业不好的兆头,同时带来棉花迟发晚熟问题。长江油棉两熟制,已从过去的油棉套种(栽)发展到油棉复种,由于油菜收获在5月中下旬,复种棉花进入大田的时间比套栽约晚30天,生育期的缩短是棉花单产下降的重要原因,按照每日生产皮棉0.5千克/亩计,至少减产15千克/亩,这是长江一些主产区棉花单产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原因。
  2、配置方式不规范。黄淮两熟以麦棉套种(栽)为主,以棉为主的配置方式如4—2式和3—2方式已被以粮为主的配置方式如6—2式、4—1式和3—1式所替代,这表明棉花生产地位发生了变化。
  3、拔柴腾地早。黄河蔬菜套种棉花大,在一些产棉县几乎占面积的90%,如蒜棉两熟制,为了提高大蒜产量,大蒜早播种,棉花不得不在9月下旬拔柴腾地,这比“霜降”节气适宜的拔柴提早近一个月,吐絮未过半,产量和品质的损失大。
  4、果棉间作呈快速发展态势。南疆地区快速发展果棉间作,符合新疆发展多种经济的要求。但据调查,各地看法不一。果棉间作增加效益是*主要优点,一般认为,当年栽植棉田就比纯作棉田增效,但也认为不增效,栽植3年及3年以上的间作田比纯作棉田增效500元/亩,但也有认为增效不多或不增效。
  二是有利防风固沙,具有生态和环保效应。但也出现许多新问题:一是棉花减产。果林间作一般采用带状种植,栽植用地为30%,即占棉田面积的0.3亩。当年栽植林果的棉田,棉花减产幅度20%~30%;栽植3年及3年以上的棉田,减产幅度30%~50%,以后棉花则从林果地退出。二是大型机械作业困难,不得不改大型农机具为小型农机具。同时,增加人工劳动作业,一般用工增加2~3个/亩。(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毛树春 王香河)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