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宋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志上午好!很荣幸来参加2015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对这次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下面我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如果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下行格局,今年一季度GDP 增长6.952%,官方的数据为7%,引发了各界的种种想象。5月份数据出来以后,CPI价格下降同时进口数据呈下行的态势。所以,目前担心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声音又多了起来,我们经济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们的经济今年以来下行压力加大。短期宏观经济主要是看需求。这就像企业经营一样,在短期内的生产能力无法调整,厂房不能新盖,设备不能新买,效益只能看订单,有订单效益就好,没订单效益就差,有了订单才可以买新的机械设备,也可以盖新的厂房,生产能力要看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对需求而言,通常讲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我认为这存在一个误导,有种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我们应该更多要看消费,而不是看投资和出口,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在发达国家里消费所占比重很大,但在发展中国家,部分甚至还没有脱离温饱阶段,强调消费的压力就会很大;在发展中国家里的新兴市场国家,投资比例是世界上*大的,而经济增长速度是*快的,我国经济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我认为**应该看投资,其次看出口,*后再来看消费。大家可以看到,今年1到4月份的投资同比和环比都是下降的,降幅非常明显,比去年下降了一个台阶。跟投资相对应的,要么形成固定资本,要么形成库存,而库存也处于下降态势,这说明企业家对未来并不乐观。
投资实际上包括三大支柱:(1)制造业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占我们整个投资的三分之一;(2)房地产业占投资的四分之一;(3)电力交通水利占整个投资的五分之一。三大支柱相加基本大势已定。
我们可以挑其中几个重要方面来看一下。房地产制造业呈现明显的下降。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从1月到4月份,房地产方面无论是投资还是景气指数都是下降的,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再看一下民间投资,也是下降态势;同期 我国进出口状况也快速下降;消费是个变量,淡旺季并不是特别明显。
过去我们讲投资比重比较大,但是今年一季度投资贡献已经小于出口了。投资在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是关键,投资下来了,经济就随着下来了,这是需求方面。
短期主要看需求,因为短期企业的厂房设备来不及调整,生产能力是定数,所以短期主要看需求,同时也要看供给, 1到3月也呈现下降态势,在4月反弹。在供给总量中,有一些是上升的,十种有色金属代表了制造业,前不久在宁波和舟山的调研就表明造船业已经明显上升,原油加工量也明显增加。但化工行业情况不太乐观,如乙烯4月份出现负增长。钢材和水泥是代表建筑业的,钢材的供给持平,水泥有所下行,意味着制造业比较稳定,水泥下行意味着我们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当然这也主要是受制于各种因素。汽车和轿车的供给,尤其是轿车明显是下行的。所以供给方面也不大乐观,企业的效益自然就会差一些,这就是1到4月的经济形势。
5月份,一些数据陆陆续续发布,有些人进行了悲观的解读。我们认为,总体来说通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一系列措施的作用,现在明显在资产价格、在社会预期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说实体经济方面还在下滑,但是实际上我们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已经企稳。从近期已经出台的、公布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一下,事实上由于政策作用的逐渐释放,我们的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了分化,社会的投资、改建扩建的投资是持续稳定的,出口和进口虽然在下降降,但剔除季节因素后,降幅明显减小。
作为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也已经回升,统计局的数据看上去比较微弱,但剔掉中国农历季节影响之后实际是明显向上回升,PPI生产者价格降幅明显收窄。
尚未发挥作用的就是钢材和水泥主要建材的价格还在继续下跌。它代表着基建的价格指标,当它开始回升企稳的时候,基本建设的投资也在企稳。同时,房地产的价格环比已经开始出现上升,一般而言,环比上升三个月之后同比就会上升,而同比上升三个月之后,房地产的投资就可能回升。
我们判断二季度主要是去库存,三季度延续去库存态势,但三季度可能消费和房地产就会联系在一起,比如家电装修这样的消费,到四季度,经过6个月的消化后,有望带动房地产的投资。
当然,现在虽然环比价格回升,但是目前无论对于消费和投资还没有拉动,但是根据一般规律这个拉动指日可待。
股票市场呈现一个强劲的牛市态势,但它对于实体经济的传导并未体现出来,当然有些人还有担心,资金大量转过来之后,不能传到实体经济,甚至对实体经济还有负面影响。CPI降幅继续扩大,但去掉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指数之后呈现稳定。
所以从已有数据,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前期稳增长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现在经济实际上处在一个僵持阶段,上升力量在逐步凝聚,下行压力依然比较大,但是在上升力量作用下,已经开始趋稳。
投资里面新建项目下降,但是改建和扩建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现上升。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另外,虽有些人对海关总署公布的5月份进出口数据做了悲观的解读,尤其是出口降幅扩大,有人把它跟CPI从1.5下降到1.2联系起来。我认为那个解读没有剔掉季节性因素。当剔掉季节因素后,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实际上都是回升的。对于外贸出口问题,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不能光看表面的数字。尤其是考虑到季节问题,比如5月份是传统的西方圣诞节交货季,尽管由于比较优势的下降,圣诞交货季的效应有所减弱,但它依然存在。虽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迅速上升,但仍然有竞争力。
在价格方面也出现了企稳迹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和购进价都未下行,生产资料的出厂价也基本上是稳的,虽然消费价格从1.5降到1.2,有些人做了悲观的解读,这是因为鲜菜和鲜果的价格急剧地下行,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而下降。如果剔掉食品和能源之后的所谓核心膨胀率是上升的,这反映的是真实情况,在看价格水平时,也不能不剔掉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因素影响。
一方面外需是有所好转的,另一方面通缩的状况也是有所缓解的,也就是说目前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像公布的数据表示的那么悲观,当我们对价格和外贸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剔掉季节因素和外生变量之后,显示出我们前期的政策作用,再加上外需市场作用,已经初步显现,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企稳的迹象。
那么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取决于三大力量:
**,政策。我们已经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且还备有其他相关政策,如果有必要,会进一步出台。
第二,从中期来看,我们认为主要看外需。
第三,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主要是看改革红利。
**来看外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认为中国经济下行,是由于中国经济自身出现严重的问题,导致了潜在增长率下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这种说法把经济下行完全归结于我们自身的原因不全面。经济危机之后,我国跟其他国家总的变化趋势完全是一致的,强劲地下跌,然后在国家出台政策之后强劲反弹,形成一个V字形,V字形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左倾的L,各国基本都是这样一个格局。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其他有些国家不可比拟的。中国跟其他大部分国家的趋势是一样的,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比较特殊,美国量化宽松一直没有实行。这说明全世界的经济都还没有完全从危机的冲击之中恢复过来。我国的经济下行也受到了这种大的国际格局的影响,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这也意味着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们的经济状况会有一个好转。
短期而言,世界经济复苏的还未对我国形成利好。比如世界经济复苏的短期可能主要拉动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我们劳动成本上升,跟棉花有关的服装鞋帽这些产品,可能越南、斯里兰卡甚至埃塞俄比亚的更有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复苏早期,替代效应较强,但是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复苏到一定阶段之后,我国的经济优势就会进一步恢复,有两个原因。
**,世界经济复苏之后对高档产品需求就会回升,才能拉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第二,世界经济复苏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投资品的需求就会明显表现出来,而我们国家正在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和资本技术结合型产品转变的阶段,我们的优势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我们这几年迅速在替代发达国家。从经济走势来看,我们从2005年超过法国、英国,再到2008年超过德国,德国号称有世界****的制造技术,但*近几年,中国机械产品无论生产总量还是出口总量,都开始超过德国。我们现在某种意义上替代的正是德国。
我这两年考察了非洲、拉美一些地方,所到之处多是中国吉利汽车和宇通客车、中国挖掘机,这些产品正在替代外国的产品。相信随着订单增加,投资活动趋于活跃,这对于资本拉动就会显现,这样就有一个判断,5到8月圣诞订单拉动我们的外需,5到8月之后有可能就是资本品拉动我们的经济,包括造船的订单。
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红利。70年代末农村改革,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第三次是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第四次是2001年加入WTO的改革。这四次改革带来四次繁荣,而且根据一般规律,每次改革后两三年改革的红利就会释放,2013年11月,我们三中全会部署了360多项改革,去年我们推出90项。按照过去等比例释放的话,我们相信能释放2到4个百分点的全速生产率。若考虑到现在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没有过去那么好,我认为至少也能释放1到2个百分点的生产率提高。
总体判断,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已经初步显现。相信通过一段时间消费在投资的拉动作用下也会显现,再加上我们的宏观政策和改革红利的影响,大致会再拉动经济0.8个百分点左右,大概0.6-1个百分点区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在7%左右的问题不大。我们相信,由于投资带动二季度经济企稳,三季度经济有可能有一个微弱的回升,四季度会有一个明显的回升。
就制造业而言,现在有利条件比较多,投资会趋于稳定。就基础设施而言,随着去年两个刹车(不允许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的运动,不允许对企业的优惠政策)的*近松动,相信基础设施将会呈现一个稳中趋升的态势。就房地产而言,虽然说整个下降态势不可能改变,下降幅度可能缩小。我们认为,今年全年经济可能会呈现一个前低后高的态势,不用过于悲观。
*后,再用几分钟时间,我想讲如何理解新常态。伴随新常态的论断,社会上对新常态理解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解,把经济联想的过为悲观,有些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对此,我来分享一些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断崖式下跌不会出现,也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经济减速到了一定阶段,就像人长个子速度会减一样,但是减速度并不是宿命的,也不是直线式的减速。
有人认为人均11000元的时候,就会是齐步走的状况,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特别不幸的国家人均1000美元就减速,特别幸运的国家任务152 0173 3840美元减速, 并不是到11000元的时候。有些人说这个点是个平均数,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齐步走到这个点就要减下来。减得早的国家是因为它创新不行,资源卖完,减了;劳动力用完,减了;基础设施修完,减了。但是减速晚的国家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优势,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所以往前的减速 可能是宿命的,但是往后的减速不是宿命,而取决于主观努力,努力好减速就晚,努力不好减速就早。这里面主要取决于有没有技术创新的能力。
此前,有些人对中国的创新能力是持一个比较悲观的态度,但实际上,我们除了在汽车领域之外,在其他领域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是相当之强的,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
即便是减速,不同的经济体减速也是不一样的。日本、德国、台湾是台阶式减速,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是快速回落,但美国、韩国等经济体是波浪式减速。
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是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压,可以剔掉;德国是两德合并减下来;日本是台阶式减速的典型,**次在60年代末, 重大的政策失误造成路易斯拐点出现;台湾劳动力价格上升是由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用台湾人自己的话说就是台湾的“文革”导致。这意味着不出现大的社会变革,不搞急剧的民主化,没有重大政策失误的话,不会出现台阶式的减速。而且从客观上来讲,只要工业、能源比例不是特别高,能源的进出口比例不是特别高的经济体不会出现台阶式的减速。所以台阶式减速的这三条,我们只满足两条,中间的一条并不满足。
从内部经济来说,我国有农村和城市的传统二元结构,以及沿海和中西部内陆的新型二元结构。我国区域经济多数是不同步的,所以经济上升的时候比较慢,下滑的时候也会比较慢,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一个波浪式的减速。
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下滑趋势还是会存在,但经过我们的努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搞自主创新,回归上升趋势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只不过是两位数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经济不用过于悲观,那么经济前景如何呢?趋势并不决定一切,我们的主观努力也非常重要,我相信仍然会有一个好的前景。
以上是我讲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耐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