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五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多年来,我国在植物保护工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项植保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参加大会并代表我国植保领域作大会主题报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
在第十五届国际植保大会上,与会学者、专家对采用转基因植物很感兴趣,成为本次大会的热点。特别是欧洲,以前对这个问题非常慎重:一说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二说由于基因的漂移造成环境的恶化等问题。针对转基因问题国际上争论不休,早在六年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就在河北廊坊建起了试验区,系统地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花对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经过大量的试验,结果证明,转Bt基因抗虫棉花不但没有破坏生物多样性,由于农田杀虫剂用量的减少,而且还显著改善了环境,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尽管有人怀疑,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只需五六年时间就会产生抗性。但六年过去了,昆虫对转基因棉花的敏感性依然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转基因棉花能在较长时间使用。郭予元院士高兴地说:“别看这简陋的小农场,世界各国前来参观的人多着呢!**,英国下议院科学委员会主席带着5个议员,通过多种渠道来到廊坊试验区参观考察。”法国农科院、印度农科院、意大利农科院等多个国家访华人士、植保专家都曾登门拜访。
郭予元院士认为,转基因作物品种是现代生物技术顺应农业发展的喜人科学结晶,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研究与解决,但转基因作物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势不可当。152 0173 3840年,世界首例转基因烟草培育成功,1986年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阶段,此后,科学家先后培育了多种具有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功能的转基因植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抗虫棉花、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抗除草剂棉花、玉米、大豆和油菜等农作物先后在多个国家商业化种植。到200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6770万公顷,其中转抗除草剂作物和抗虫作物种植面积占90%以上。目前,我国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比例已超过50%。
然而,不是说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成功植保问题就解决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虫*终还是会形成抗性,新的问题依然会成为植保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