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也正逐步转型升级,国内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在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中,我国纺织工业积*应对频繁发生的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调整、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国际原油价格和纺织原料持续上涨等新情况、新问题,保持了平稳运行,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期继续稳定增长,行业利润水平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仍较快增长,内需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市场。纺织工业的投资增长稳定,投资结构逐步合理。
一、纺织经济运行情况
(一)纺织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到2006年底,全行业化纤产量完成2025万吨,同比增长12.9%,纱产量完成152 0173 3840万吨,同比增长19.9%,布产量完成438亿米,同比增长14.8%,服装170亿件,同比增长11.9%。
(二)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到2006年底,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017亿元,同比增长21.2%,完成工业增加值6340亿元,同比增长22.1%。行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9%。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28.0%。全行业资产负债率59.6%,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企业亏损面15.2%,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从业人数同比增长9.6%。
(三)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继续改善。到2006年底,全行业纺织品服装出口实现1471亿美元,同比增加25.1%。同期进口181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同比增长29.3%。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65.0%,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36.0%。对欧美出口同比增长19.9%,对非欧美出口同比增长27.7%,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54.4%。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3.1%
(四)中西部纺织行业投资趋于增长。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27.1%,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22.6%,增幅较去年继续回落11.7个百分点,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46.7%,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22.9%。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完成投资中,浙江、江苏、广东仍有一定增长外,上海、北京、天津均为大幅负增长,山东省也呈现负增长。中部地区的纺织业投资增长幅度较大,安徽、江西、河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投资增幅均超过40%,西部地区的广西、陕西、新疆等地的投资增长也呈逐步上升趋势。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纺织品贸易保护日益严峻。2006年,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纺织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国际上针对我国纺织产品的反倾销增多。发达国家不仅采取贸易摩擦等非正常手段限制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增长,还不断用反倾销等手段,削弱我国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得欧美大量订单向东南亚一些国家转移,直接影响我国在这些地区出口的稳定增长。
(二)我国纺织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削弱。2006年,人民币逐步升值和纺织品出口退税的下调,使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很大压力,纺织企业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议价能力,保证了今年的出口良好形势。但据预测,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10%以上,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会明显下降,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受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化纤行业的效益受到严重挤压,部分化纤企业出现亏损。棉花市场在进口配额的有效调剂下,供应量稳定,价格没有大的波动。但我国棉花原料的总体价格要高于国际市场,行业千方百计挖潜增效,也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目前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足3.7%,仅为全国工业利润率的65%左右。
(三)国家积*宏观调控仍将发挥积*作用。2006年,在国家宏观经济积*调控下,纺织行业投资总体趋向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原来棉纺、化纤行业投资过热现象得到有效抑制,行业向产业的**化和深加工领域的投资增长迅速,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投资的市场化正逐步成熟。但纺织工业投资结构优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必须严格执行和坚决贯彻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避免重复性建设和粗放型发展,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要积*引导中西部纺织发展,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四)强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在2006年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中,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生产中水耗、能耗居高不下,产品资源消耗大,资源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资源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纺织工业发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