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可能面临回落的趋势,其中一些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引起农业农村经济的大起大落,需要引起注意。4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05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出版暨农村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周在做主题报告时这样指出。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昆也认为,农业农村经济各种主要发展指标在经过2004年普遍回升后,今年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因为农业增产的基础仍然相当脆弱。为此需要积*调整相关政策,避免农业农村经济剧烈波动。
重要指标普遍在高位运行
一般来说,农业农村经济增长达到波峰后通常会经历回落阶段。今年回落程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现粮食市场供求平衡和增加农民收入难度明显增加,是回落阶段的重要表现。
按照李周的观点,2004年,我国农产品普遍增产,农产品价格则普遍在高位运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与上年相比,粮棉油明显增产,其中粮食总产量增长9.0%,为1991年以来的*高增速;棉花增长30.1%,为1985年以来的*高增速;油料增长8.8%,为2001年以来的*高增速。在粮棉油丰收的同时,农产品价格上涨了13.1%,上涨幅度为1996年以来*高,促进了农业效率和比较效益的回升。
农业增产增效加快了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实际增长6.3%,为1991年以来的*高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为1997年以来的*高增速。
按照波峰波谷年对农业农村经济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将2004年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波峰年,另一个新阶段将开始。
同时,农产品普遍增产促进了农产品市场供求趋于缓和。《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大宗农产品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4.7亿吨,油料总产量3057万吨,棉花总产量632万吨,当年产需缺口明显缩小。蔬菜、水果、茶叶、多数畜产品和水产品等的生产都保持稳定增长,多数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
不稳定因素可能引起大起大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可能面临回落的趋势,一些不稳定因素需要引起注意。
主要是农产品生产波动的隐患没有消除,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还不够稳定。近5年来粮食*高*低单产水平的波动幅度每亩相差近25公斤。考虑到气候的不确定性,按照预计的*低粮食播种面积15.6亿亩计算,今年粮食总产量将在4.4亿吨与4.8亿吨之间波动。如果粮食播种面积不能稳定,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幅度更大。
同时,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回落两种可能性并存。一些地方由于担心粮食再增产可能会冲击粮食市场价格的高位运行,有放松粮食生产和盲目扩大粮食出口的倾向。面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涨势仍然较猛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2005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出现较大供求缺口,将重新使宏观调控陷入被动的境地。另一方面,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粮食供求实现基本平衡后,仍然存在着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压力。
此外,今年农民增收总体上难度加大,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加将面临更大的制约,农产品价格在大幅度恢复性上涨后,总体水平进一步明显上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耕地、水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对农业增产增效的约束仍然很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受到农民外出务工新增数量趋缓和工资率上升有限等的制约,工资性收入增加的空间难以有较大突破;政策性收入的增加幅度可能会低于2004年。比较而言,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面临的难度更大。
采取组合政策克服不利因素影响
《农村经济绿皮书》建议,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政策措施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有效地减少农业和农民增收存在的大幅波动。
绿皮书认为,在政策上应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大力发展主要面向市场的优势农业的同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粮食等产业的政策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食品经济,并把乡镇企业发展纳入到我国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中统筹谋划。同时,在政策上应鼓励迁出农民将耕地向专业农民流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现代化商业,治理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城乡良性互动。
绿皮书还提到,扩大农产品进出口需要掌握好节奏。随着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善,以及国际上对一些农产品的需求仍然相对强劲,今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可能缩小,甚至可能出现顺差。国家通过进出口调控国内市场价格时需要掌握好节奏,在确保新收获季节实现较大丰收后才有序地推进。
同时,还要稳定粮食价格,既要防止粮价的暴涨,又要防止粮价的大幅度跌落,而且确保后者相对更加重要。尽管保持粮食产需缺口有助于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和农民增收,但这种政策性倾向的破坏性很大。今年应通过调剂国家储备和进出口、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低价格等政策措施,保证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