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说,"家庭农场"这种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国外很常见,但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还相对陌生。如果将"家庭农场"的概念再扩大一步,将几个或者几十个"家庭农场"整合在一起,并且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运行,形成有完善分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这样,"家庭农场合作社"就具备了小微企业的一些特征。
“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梦想*大激发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中央已经给我们绘制了新的发展蓝图,非公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对于非公经济的未来健康发展表现出坚定的信心。
潘刚委员认为,每一个事物的成长都会有回环曲折的过程。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如何创新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真正让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民营资本不可回避的课题。国家应更多地引导和支持非公经济的“两个健康发展”,在政策和人文环境上更多地关爱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撑起半壁江山,再到承担起国家和区域经济的主力,无论在GDP、税收还是承担社会就业的重责已无可辩驳地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有活力,要有竞争力,不仅需要国有经济的战略力量,也需要民营经济的健康振兴。我国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将是有效解决诸多经济与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
在潘刚看来,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防止市场经济停滞等问题,而且是关乎提高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机制。“未来几年内,如果民营企业的内生力量得不到有效增强,民营企业的平等地位和待遇不能得到巩固和社会认可,那么万人争考一个公务员、国有大中型企业职位的情况将会一再上演,基尼系数将有失守安全线的可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非公企业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均由非公企业提供,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体,非公经济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新36条”实施细则的出台,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在铁路、电信、金融、证券、卫生等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在推动和保护民间投资方面提出了相应保障措施,为民营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动力。但行业上的某些垄断壁垒依然存在,企业间的部分不公平竞争障碍依然亟待消除,部分与新形势不相符合的政策法规应该得到改进,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渴望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政策的解放和支持发展。
近两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下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加上国内的生产成本增加,对民营经济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不少小微企业的经营遇到了困难。对此,潘刚委员认为,要正视部分非公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困难,在政策和法规层面更多地关爱扶持小微企业,帮助他们度过瓶颈期。
各级政府、行业组织、行业龙头企业都可以成为小微企业的孵化器或助推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运用借鉴的创新思维方式。
潘刚说,“家庭农场”这种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国外很常见,但对于中国民众来说还相对陌生。如果将“家庭农场”的概念再扩大一步,将几个或者几十个“家庭农场”整合在一起,并且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运行,形成有完善分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农场合作社”就具备了小微企业的一些特征。但是这样的小微企业如果直接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还很低。如果与伊利集团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会有三个方面重要积*意义:一是可以使“家庭农场合作社”具备和市场对接的渠道及有效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二是可以有效降低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三是可以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事实上,早在2009年,伊利集团就开始以这样的模式为蓝本,带动奶农进行联合发展。而被孵化的这种“小微企业”,也在其经营体系内完成了向“质量与规模、效益与生态并重”发展模式的蜕变。
“做事情,做企业,需要打开视野,不仅看企业自身的利益发展,更要看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潘刚说。通过龙头企业的帮扶和孵化,解决资金门槛、技术门槛、销售市场的问题,帮助奶户变成家庭牧场经营者,龙头企业帮扶并孵化出小微企业,让整个行业共同发展,一起做大做强。这正是“家庭牧场”模式的精髓。记者:罗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