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研究组、黄学辉研究组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研究组取得的一项成果,题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全基因组解析”,揭示了杂交稻杂种优势的基因组结构特征。这是我国在水稻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这项研究通过对152 0173 3840份杂交稻品种“家族”的收集,对其中17个有代表性的遗传“家庭”群体共一万多个“后代”,进行基因组分析和田间产量性状考察,采用大样本、大数据,综合利用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及计算生物学领域的*新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鉴定出了控制水稻杂种优势的十几个主要基因位点,一次就定位了400多个基因位点“族群”。
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水稻中杂种优势的表现正是由这些基因位点所决定。在杂交配组中,这些成群的基因位点又产生了全新的基因型组合,在杂交一代中高效地实现了对水稻花期、株型、产量等各要素的理想搭配,如同在出行时配备了“导航仪”。此项研究成果阐明了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对推动杂交稻和常规稻的精准分子设计育种实践有重大意义。
利用这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望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的杂交改良,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种质资源。“现在每一代杂交育种需要八年时间,而运用这项成果的基因组技术,仅需3—5年育成”,韩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