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专家测算,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我们的耕地资源将由20世纪90年代的人均1.2亩下降到2030年的0.75亩以下,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与保障农业丰收的潜力已经非常小。那么,中国农业能否做到依靠科技创新来继续为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绿色革命之后,未来农业科技又将会做出何种选择?出路到底在哪里?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特约评论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之路将走向何方?出路在哪里?
无人机可以进行植物保护作业,一个人操作一架无人机,每天可以覆盖300到400亩的土地,是人工喷洒农药作业效率的15到20倍,我国每年的化学农药使用总量达到了80多万吨,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的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到2.5到5倍,而用量大,恰恰是因为效率低,如何提高效率?科技在助力。
张寄予(记者):目前我国通用航空业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农林植物保护作业,而如果用我身边的这架动力伞进行田间作业的话,农药的利用率可以达到83%,远远高于人工作业大约20%的利用率,而且这架飞机不吸收专业的跑道,在田间地头就可以起降,它的购机成本大约是30万元左右,每天可以进行8000亩的田间作业。
目前,我国适合这种动力伞作业的耕地约2.6亿亩,随着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兴起,预计未来5年,将有10亿亩的耕地面积可以进行航化作业。
促进农业和科技现代化,政策层面一直在推进。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面定调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说到农业科技2012年,中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文件明确,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李国祥:农民的生产当中要尽可能少用化肥 科技创新是根本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在吃饭问题上,虽然数量上有保障了,但是怎么样在质量上更安全一点,吃的更好一点,把环境,把生态这些都协调起来,应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那么,未来依靠什么?靠科技。所以在今年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里,我们提出了科技治村。
现在我们要求是要科技创新,就是现在农民的生产当中需要什么,比如要用尽可能少的化肥,生产更多的粮食,生产更多的优质农产品(9.34, -0.09, -0.95%),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技术,而不是说将来应该要论证的一个技术,或者说科学家正在评估这个技术怎么怎么好,我们要做的是能用的技术。所以我们现在叫科技创新,区别于过去说的科技进步,或者科技活动,科技事业,这才是根本。
张鸿:根本在于谁来创新 创新的动力又来自于哪里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根本在于谁来创新,创新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其实我们国家关于农业创新的投入并不低,如果你上各大研究机构的网站上去搜,你会觉得怎么成就这么厉害,这个那个课题都得过奖,可能专利也不少,但是真正的在市场上被认可的,让农民认可的很少。那个课题可能凭职称管用,拿课题经费,可能甚至可能有一些研究机构研究者拿到课题,本身拿到这一立项可能对他来说就是一个终点和成就。他没有想到市场终端如何转化,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也不会想。
我们老家现在应该正在大面积的烧秸秆,而且我老家有一些同学在政府部门,有时候也会发个微信、微博,说今天又去执行任务了,刚才跟李老师私下讨论这个问题。政府有责任让他不烧,但对农民来说烧是*理性的,因为成本*低。我刚才说2.6亿劳动力已经出去打工去了,老人们*简单的办法就是给烧掉它,所以能不能想到一个什么办法我们来疏导他,让他尽量的不要去烧秸秆,或者说有驱动,能变废为宝,但这里面又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我们地方政府需要用长远一点的眼光,比如说引进一些新能源的公司等等。
李国祥:土地碎片化制约技术的应用和农民的采用 需要配套改革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们现在科技创新很可能是某一个方面的突破,但是这个科技真的要到生产实行当中去,有可能它需要配套的,就像秸秆还田,就要农机跟农业结合起来,那么一旦要用农业机械,土地碎片化又制约技术的应用和农民的采用了,所以这时候你就要有配套改革,土地流转,培育新型主体。相应来说,配套上去了,我的技术才能应用上去。
我们国家或者投入方面,或者说我们科技创新方面跟国外的差距,那么现在我们看到*大的差距,不在于政府对科技的支持,而是企业在科技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现在的企业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产品基本上市场化了,但农业要素进入市场化也在不断的推进。我们的科技现在分成两种,一种公益性的,仍然还由政府在包办。一种是经营型的,化肥,农药,种子基本上就是市场化经营了,这一块整体来说,农民的选择性很大了,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好多了。但是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些种子公司,就是面向企业的这些主体,他们不愿意投入,不愿意搞研发,他们的种子从哪里来呢?一个是从科研单位买,另一个就是套牌,假冒伪劣,糊弄农民。
张鸿:在农业产业里 要让高端的创新企业也挣钱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既然我们说这是一个市场,其实让这个市场主体,就是比如说企业挣钱,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让那些高端企业,比如说想创新的那些企业也挣钱,这才是一个长期的事。
我们这几年《焦点访谈》也经常关注什么呢?就是假冒种子伤农,那个画面看起来确实很惨,坑农,然后那个假种子的果树,一个果都不长。前几年,大家觉得很痛恨,但是背后其实受伤害的还有一个,就是那些被假冒伪劣种子,拷贝知识产权的主体,他是欲哭无泪,而且他的积*性受到*大的损伤,和他同样的想投入的就知道,我还是对这个事望而却步吧,所以这个伤害甚至比伤农,对我们整个农业的发展更有害。
李国祥:假冒种子坑农是短期的 但会导致一个长期的恶性循环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坑农应该说是短期的,但这个恶性循环是长期的,那么怎样打破?也是要配套。**是知识产权保护,就是说别人投入了,我搞出来好的种子,在市场当中有竞争力,一定要保护好,这样他才有动力再去研发,他在市场当中能够得到好的回报,才有研发的能力。
对于那些假冒伪劣的,就要加大处罚,甚至将来加入黑名单,就是我们现在的处罚,就是抓到了,这个种子有可能烧掉了,没收掉了,毁掉了,这个很可能还不够,将来要怎么样加大处罚力度。如果他要做这种套牌,假冒伪劣,坑农,不仅仅要赔偿农民的精神损失,甚至将来以后不要让他再进入这个行业,这样他的处罚成本很大了,那么有可能他就不再套牌,他也要自己去研发,或者我要这个技术,我就要么去买,要么就是自己去研发。
李国祥:未来是生态农业 就是绿色食品、绿色发展和绿色农业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绿色革命是我们农业发展当中,就是说应用现代科技,主要的特征就是应用生物,主要是种子以及化肥,这样的一个阶段,那么这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过去在绿色革命之前,农业发展的速度非常慢,当时整个世界的农业发展主要是靠耕地的开拓、开发疆域,开垦耕地,因为当时单产水平非常低。那么绿色革命以后,我们引进新的品种,使用化肥,靠石油,包括利用农业机械,像这样一个农业我们叫做绿色革命,那么这个单产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快的。
过去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有搞农业的经营,那么一亩地过去有100多公斤就是非常好的,那么现在全国已经达到七八百公斤了。那么现在世界高产的,包括我们国家里面,每亩地能够产一吨的良田,现在已经变成现实了,这都可以说是绿色革命的成果。那么这种绿色革命我们知道,它是利用种子,特别是它利用石油或者化肥、农药,这会带来很大的后遗症, 这跟我们绿色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绿色革命我们叫现代农业,那么未来是一种生态农业,或者说绿色食品、绿色发展、绿色农业,这个我们在学术上可以叫做后现代农业。
张鸿:要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农业 用他们的思维颠覆农业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有时候我们觉得是好处,但没想到也是双刃剑,所以我们还是要有非常长远的眼光。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要建立农业现代的经营体系,这个体系当然是多主体,农村家庭以及一些大户什么的,当然也要引入更多的主体进来。
现在一些特别大的企业开始进入农业,用大数据以及高端的互联网思维。有企业家跟我讲,在土地上弄很多探头,计算机感应,都不用人工,然后计算机终端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缺水,就开始自动喷水。所以我就想,我们现在更多的要鼓励那些创新型的企业在农业上创新,然后有更好的科技成果,我们也要鼓励更多的这样的一些主体进入到农业当中来,用他们的可以颠覆任何行业的思维去颠覆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