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社会共治与资源共享”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研讨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在致辞中这样表示。
谈及为什么要做食育以及如何真正推动食育与科普的发展,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食品市场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S型,从长期关注底部的价格竞争,到适应中产崛起及年轻一代多元化需求的价值竞争,“安全与健康”既是必须关注的主题,更是产业价值的增长点。在历经4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食品工业已经进入了安全与健康并行的时期。
“风险交流是短板。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渴望。”刘昊宇介绍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食育与科普的四个关键点,即“有人”——**是专业的人,以科普的语言表达专业的话;“有势”——将和平时期的科普和危机结合起来;“有声”——要有话语权,形成科技界的同盟军,媒体要传递科学正能量;“有为”——要将食育、科普工作落到实处,让消费者受益。
食品行业的科普,究竟应该怎么做?食品行业资深研发人员云无心以10多年的科普经验,提出了行业做科普的方向。他认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做科普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即在企业还没有发生危机的时候就应该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如此一来,一旦出问题,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就容易多了。他提醒,企业在与科普人士、科普媒体、科普平台合作时,应尊重专业性。
云无心总结说,食品行业的科普要做得有效,一是要言必有据,即依据国家标准、权威机构指南和高等级学术论文;二是在解读自身相关研究时一定要克制,如果把一个科研成果进行夸张解读时,业内专家会把你作为一个辟谣靶子,科普效果或适得其反。
日本横滨合味道纪念馆馆长、原日本方便食品工业协会食育推进委员会委员长筒井之隆,则就日本食育经验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据筒井之隆介绍,日本食育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卫生、农业、教育等多个政府部门的支持,200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世界上**食育基本法。食育基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国民掌握正确的食品饮食习惯,以促进国民身心健康。在行业方面,企业多以开设博物馆的形式向人们传播科普。
“食物像一把钥匙,是通向自然、通向内心的一把钥匙。”杭州食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敏在其报告中,为与会者带来了国内食育科普实践的分享。吴敏认为,通过训练可以提升感官敏锐度,拥有选择食物的自主权,从吃得健康到吃得愉悦。
吴敏介绍,正向的价值**,必将为食研科普工作带来新的创新可能性。在她看来,体验互动和单一灌输是不一样的,能力建设和知识的单向传达也是不一样的。她希望选择更加有利于受众接受的方式,一是有趣,二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