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 近期,全球粮食因气候异常引发的涨价浪潮引起世界关注。这一轮粮食减产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中国粮食安全和食品价格的影响有多大?本台记者专访了粮食安全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聂凤英女士。她认为,当前全球粮食是结构性的短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今年以来,美国、俄罗斯等全球粮食主产国受旱灾等*端天气的影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持续大量减产,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以来,国际玉米价格飙升50%,已升至历史高点,大豆等价格也上涨约30%。
对此,粮食安全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聂凤英表示,当前全球粮食只是结构性的短缺,对整体的粮食安全不会带来大的影响。
聂凤英称:“总的来看,虽然说美国、俄罗斯的干旱,巴西的多雨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但是受损的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全球减产比较明显,世界谷物的供给和库存还是比较充足得。小麦的市场供给比较充足,情况明显好于玉米和大豆。据美国农业部8月份的预算,2012年美国小麦产量也在丰收。我们认为,美国等国家的干旱导致了全球粮食结构性的短缺,对整体的粮食安全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就中国粮食情况来说,中国的小麦、玉米、稻谷这三大主要粮食产品,都是立足于国内自己生产。只有大豆对外依存度偏高,超过了70%。聂凤英认为,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大豆上,将对肉类、食用油以及相关的加工产品的价格造成影响。
聂凤英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中国大豆超过一半的供应量要靠进口,大豆加工的产品主要做饲料,大豆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肉类产品的价格。从去年开始,玉米开始有进口,但是进口量不是很大。所以说,这一轮粮食价格上涨对中国家有一定影响,主要的影响在大豆,影响的产品主要是肉类、食用油以及相关的加工产品。”
据悉,今年中国夏粮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均衡,实现丰收有良好的基础。中国粮食已经连续实现8年增产。去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852斤,超过了当年的世界粮食人均占有的水平。聂凤英表示,尽管国际粮价大幅上涨,由于中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国内供给充足,粮食价格不会出现太大波动,中国国内粮食市场稳定是可以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