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起,政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鼓励粮食主产区玉米种植,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今年的收储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辽宁、黑龙江的玉米余粮还剩一成,但吉林玉米农民售粮进度较慢,目前预计仍有近三成玉米尚未出售,部分地区甚至高达四成以上。
收储之下,怪象频出,又是何原因?
今年玉米市场价格剧烈下跌,临时收储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但对东北整条玉米产业链却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下游玉米深加工企业成本高企,造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企业因此减产、甚至停产。这反过来加剧了东北玉米过剩的局面。
收储改革,还有多少高招?
一、收储下的乱象丛生
怪象一:*好玉米成库存,产业只收差玉米
15年全国玉米收储价格首次从2200元/吨下调至2000元/吨(一等玉米收购价2080元/吨,二等为2040元/吨,三等为2000元/吨),但并未阻止玉米继续增产。15/16年度全国玉米产量再次创出历史新高2.246亿吨,供大于求的情况依然严重。在没有实施临时收储政策的河北、山东地区,玉米市场价格已跌至152 0173 3840-1700元/吨,远低于东北临时收储价格。实际上,收储价2000元/吨已经是玉米种植户能获得的*高报价,这就导致农民更愿意将玉米卖给临储。
*新数据显示,今年临储规模已经突破1亿吨。直属库粮库库存早就已经被填满,政府还租用私人仓库代为收储,用来增加库容。近期,陆续又有一些小的粮库加入到收储大军中,但仍无法满足种植户售粮需求。一旦有新的收储库存开放收粮,门口立刻就会聚集起大批售粮车队。
目前一般从送货车辆抵达到卸完货,至少要等待两天时间,农户售粮难度可见一般。为了缓解收储压力,临储收购玉米的质量标准也有所调高,霉变率必须控制在2%以下、含水量在14%以下,但这并未能阻止大量玉米涌向国储。在巨大供求矛盾下,只有*优质的玉米才可能进入临储,品质稍差的玉米只能自寻出路。
而恰恰相反,下游玉米深加工企业却面临收粮难的问题。目前东北玉米临储收购价高达2000元/吨,使得种植户对玉米价格预期过高。而如果以临储价格收购,玉米深加工企业必然将面临深度亏损。当前东北玉米淀粉出厂价普遍在2200-2300元/吨,而平均1.34吨玉米才能生产1吨玉米淀粉,另需500-600元/吨的加工费用。
即便算上玉米油等副产品,淀粉企业的玉米成本盈亏平衡点差不多也就在1500元/吨左右。玉米酒精企业生存状况也同样堪忧,平均3吨玉米产1吨酒精和0.85吨DDGS。酒精价格目前仅4800元/吨;DDGS更是受到进口剧烈冲击,价格从2400元/吨暴跌至1400元/吨。加上1200元左右的加工成本,只有在玉米收购价低于152 0173 3840元/吨时,玉米酒精企业才能盈利。
虽然吉林省已出台补贴政策,给予深加工企业每吨玉米150元补贴,但这也仅仅勉强能维持生产。为了能够以一个较合理的价格收到玉米,深加工企业只能被迫降低玉米收购标准,从而避开与临储竞争。目前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接受的玉米霉变率普遍在5%-10%之间,远远高于临储的2%标准。
怪象二:销区玉米向产区倒流
我国玉米的主产区是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而销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南。显然,产销区域分布状况决定我国玉米流通基本应以自北向南为主。但今年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大量河北、山东等地玉米逆流而上进入东北,令东北玉米不仅自身供给过剩严重,还要面临华北玉米竞争。
由于我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仅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造成各地玉米价差明显。享受临时收储政策的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能达到2000元/吨以上,但其他地区玉米价格则便宜许多。尤其是另一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地区,供给过剩严重,当地玉米价格已跌至152 0173 3840-1700元/吨,与东北地区的价差高达300元/吨以上。
虽然东北临储明确只收当地粮,但如此巨大的价差仍给了某些不法之徒可趁之机——他们不惜花费约250元/吨的运费将河北、山东玉米运往辽宁、吉林,再掺杂至东北玉米中趁机混入临储,从而赚取每吨50元左右的利润。
虽然,近期收储仓库对于外地粮的监管明显加强,但仍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发生。而河北、山东玉米在流向临储的道路受阻后,又开始转向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尽管东北玉米加工企业的收购价不及临储收购价格,但仍远高于黄淮海地区当地价格,对于河北、山东玉米贸易商仍具有很强吸引力。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了能将成本降低,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然,这种南粮北调的现象违背了政府出台临时收储政策的初衷,不但达不到补贴当地农户的目的,反而白白浪费了高额的物流费用。
怪象三:从“买粮买不着”到“卖粮卖不掉”
15年底新粮刚上市阶段,农民普遍对玉米价格预期较高,存在囤货惜售的现象。一些代储库为了能尽快收足玉米配额,不惜在玉米收储价格之上提高20-30元/吨收购,以提高农民售粮积*性。玉米深加工企业更是遭遇粮荒,由于产成品价格倒挂,这些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难以达到临储收购标准。有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咬牙将价格上提至1900元/吨收购,同时放低霉变率要求,但仍难以从市场收到玉米。
今年以来,玉米收储政策取消的预期越来越强,国家层面多次强调适当调减玉米库存,传达的信号十分明确——玉米价格已经到了不得不降的时候。随着玉米收储库存已接近满容,4月30日前收储工作就将结束,农民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春节以后,农民的收粮积*性明显提高。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无论是收储仓库,还是加工企业,门口排队卖粮的车队都大排场龙。而截然相反,下游需求端的态度却急转直下。
由于玉米价格下跌的预期强烈,从贸易商到玉米加工企业、甚至到了玉米淀粉、酒精等玉米产成品企业都不敢贸然囤货。大多数企业玉米原材料库存较往年减少过半,多数贸易商已经停止收粮。这种供需格局的陡然转变更加加剧了玉米市场的恐慌情绪。在我们调研的一周内,玉米收购价格又普遍下调了20-30元/吨。
二、成也收储、败也收储
2.1 初衷稳定粮价,不想物*必反
收储稳定粮价,保障粮食安全。临时收储政策是从08年开始实行的,一开始的确是起到了稳定物价,保障农民正当利益的目的。当年国内粮库告急的时候,正是临时收储政策稳定了农民的信心,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11年以后,国际农产品(12.37 停牌,买入)价格开始大幅跳水,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令我国的玉米及下游玉米淀粉、酒精等加工产成品均失去了国际竞争力,产品无法出口,只能国内消化。
大豆种植户批量转种玉米,加之需求下滑令供需失衡。而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性却不断提升的价格驱动下**高涨,尤其14年大豆取消收储后,东北的大豆种植户开始批量转种玉米。尽管大豆种植有补贴,但补贴力度有限(*高的黑龙江省也仅60.50元/亩),根本无法激励起农民的种植意愿。另一方面,近几年来人力成本日益高涨,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都是年老体弱者居多。
玉米种植目前已经基本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而大豆种植仍还有大量作业需要人工完成。无论从实际收益角度考虑,还是种植方便程度而言,种植玉米都更优于大豆。更何况大豆对于土地肥沃度影响较大,需要粮豆轮种才能取得较好收成。而农民一般都有固定的种植习惯,不太愿意不断变换种植品种。
这些因素使得国内玉米产量在过去几年中大幅增长,而需求却由于经济增速下滑以及养殖业去产能而出现一定萎缩,玉米供需失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更为严重的是,国内外的巨大价差促使木薯淀粉、DDGS等替代品开始大量通过进口、走私等途径进入国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玉米供给过剩的局面。
2.2短期托底可行,长期市场倒退
玉米成本价格过高,令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缺乏竞争力。临时收储政策,确实可以起到支撑玉米价格的作用。从种植户角度而言,短期内的确可以保障他们的收入,但下游玉米加工企业却对此苦不堪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只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这就造成东北玉米价格远高于其他不执行收储的省份,也令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相应地,高成本也会推高产品价格。东北玉米淀粉的出厂价普遍在2200-2300元/吨,而华北玉米淀粉基本在2100元/吨上下。即便如此,东北玉米淀粉企业也仍处于亏损之中,而华北则尚有盈利。而且东北地处偏远,除去出厂价较高外,其运费也要比华北地区高出100元/吨以上。因此,产品到达客户手上的价格差异更为明显,这样的境况令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北部的黑龙江省,虽然玉米产量全国威高,但由于运费成本过高,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纷纷陷入停产、倒闭的窘境。
下游企业退出市场,不利于东北玉米产业链长期发展。如果东北玉米价格持续高于其他地区,那么下游玉米深加工企业将会陆续退出东北市场。这无疑会使本就供给过剩的玉米市场雪上加霜,东北玉米将更难以在市场上销售。*终的结果可能是东北玉米价格维持虚高,但销售渠道奇货可居,农民在卖粮过程中可能需要花费大量寻租成本。长期来看,对玉米种植户和深加工企业而言,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
2.3 临储玉米流通也困难重重
国储拍卖信息不对称,市场购买意愿低。**,存储玉米对于仓库的环境要求较高,温度、水分都会对玉米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尤其当存储期长达一年以上之后,实际库存玉米的质量参差不齐。而在临储玉米进行拍卖时,买家对于玉米质量情况并不知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也令买家购买国储拍卖玉米的意愿较低,国储拍卖经常遇到流拍的尴尬局面。
高额存储费用下,国储出库难度重重。其次,即便有少部分玉米得以成交,但在实际交货过程中又会遇到*大阻力。国家给予收储仓库每年的玉米存储费用为80元/吨,对于仓储企业而言,收储玉米利润较为可观。这使得过去几年内大批玉米相关企业开始兴建仓库,就为了能够承接国储玉米任务,有些甚至放弃了原先的主业,开始专注仓储业务。但国家给予的仓库费用是按实际库存数量拨付的,而非库容,因此仓库并不希望自己库里的玉米再往外流。实际在交割拍卖的国储玉米时,这些仓库往往会各种刁难,交割工作全部完成有时要长达一个月时间。
2.4 补贴流向土地所有者,种植户实际受益有限
收储令东北玉米种植利润可观。东北玉米单产较高,普遍在500公斤/亩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可以达到800公斤/亩。同时,玉米收储价逐年提高,也令农民对于来年收益情况有着过高预期。14年中玉米价格一度高达2600元/吨,按此计算,每亩收入高达1300-2080元。即便按15年玉米价格2000元/吨计算,每亩收入仍在1000-152 0173 3840元之间。而在不考虑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每亩的种植成本约为400-500元。这就意味着种植玉米每亩利润*高达到过1500元以上,目前基本在600-1100元。
直补政策推行后,土地出让费用将趋于合理。玉米的高额收益也推动土地出让价格水涨船高。15年的包地费用甚至已被推高至600-800元/亩,几乎大部分土地种植收益都归属了土地承租者。不需要耕作就能享有如此高收益,显然与政府“谁种地谁受益”的政策初衷相违背。而由于15年玉米收储价格下调,*终包地收益大大低于预期,过半包地种植户并未获利。加之收储政策取消预期加强,今年包地形势大不如前,即便降至每亩400元,也依然乏人问津。
三、对于后期玉米价格的判断
3.1 陈粮低价抛售,短期玉米价格承压
短期玉米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陈粮拍卖价格。今年全国收储玉米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玉米存储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处理掉一部分前几年的陈粮来为新粮腾出库容。市场普遍预期近期国储就将开展陈粮的公开拍卖,这也被认为是政府设定的玉米市场价格标准,对于后期玉米价格有着很强指导意义。
12年陈粮定向销售处理,对市场影响有限。现阶段国储玉米库存已超过2亿吨,除了今年收的1亿吨新粮,13、14年的陈粮也大量积压,甚至还有部分12年的陈化粮。其中,12年的陈化粮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不适合用作饲料和淀粉原材料,只能加工成玉米酒精。加上12年玉米产量本身不大,陈化粮库存也有限,政府大概率将通过定向销售消化这部分库存。
13年陈粮拍卖或令玉米价格再次跳水。目前*主要的库存还是13、14年的陈粮,除了体量大意外,玉米品种差也是其难以消化的重要原因。由于气候原因,13、14年玉米品质普遍较差,临储收购玉米的霉变率标准为5%以下,远高于今年2%的标准。但终究年内仍需解决这部分陈粮问题,尤其是13年的玉米,如果今年无法将它们处理出去,明年变为陈化粮后就只能供玉米酒精使用。
市场传闻近期就将有一批13年的国储玉米准备进行公开拍卖,部分企业甚至为此停止收购现货玉米,期待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取原材料。根据我们的调研显示,企业对于13年玉米的接受价格普遍不超过1500元/吨(实际交割过程中还需花费150元左右的移库费用,同时代储库出库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人为干扰因素)。因此,我们认为这批13年陈粮的拍卖底价设在1300-1500元/吨较为合理。如果*终拍卖价格果真跌至1500元/吨以下,无疑对目前的玉米价格产生巨大冲击,不排除短期内玉米价格就会出现跳水可能。
3.2 明年玉米价格不超过1500元/吨
明年玉米供给仍然充裕,玉米价格依旧承压。尽管农民对于明年玉米价格下跌的预期较强,但根据我们调研结果,16/17年度东北玉米种植面积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原因很简单——没有其他更赚钱的作物可以种植了。种植玉米每亩利润基本在600-1100元之间。相比之下,种植大豆每亩利润不到300-400元。
即便加上大豆直补*高60.50元/亩,综合每亩收益也仅360元,远远低于玉米。而东北天气寒冷,小麦只能种植一季,与华北等地区种植两季相比不具有经济优势;水稻则只适宜水田种植,和玉米的替代性不强。因此,明年玉米的产量很难见到实质性减少,总体玉米供大于求的情况还将延续。
玉米下跌程度取决直补政策细节。收储政策现已起不到稳定价格、调节市场的作用,玉米直补到了不得不实行的时候。但由于担忧玉米价格市场化后,价格暴跌的程度或许将大大超过农民的心里接受度,不排除政府在设置目标价的同时,再设置一个相对较低的托底价。目前传闻可能的方案有两种:
1)目标价格1900元/吨,政府按市场价与目标价之差给予农民补贴;2)政府托底价1500元/吨,再给与农民400元/吨的补贴。两者看似都将*低价格设置在1900元/吨,但实际效果仍略有差异。第1种方案将价格完全交由市场决定,按明年玉米的供需格局来看,玉米价格大概率将跌破1500元/吨,而农民几乎不能获得超过1900元/吨的收入。第2种方案更像是变相收储,不过收储价大幅调低并给予一定补贴,这种情况下玉米价格将在1500元/吨附近震荡,而农民实际收入也可能突破1900元/吨。但无论何种方案,明年玉米价格都不太可能超出1500元/吨,远远低于今年2000元/吨的水平。
3.3 玉米地区价差或出现反转
直补落地后,东北玉米产业将重获价格优势。玉米直补政策预计只会在主产区执行,以实现种植区域调整的目的。这也意味着当直补政策正式落地后,主产区的玉米可以获得显著的成本优势。这也将*终传导至价格上,令东北玉米价格重新低于非主产区,从而盘活东北玉米产业链。在此背景下,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为受益,企业竞争力将明显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