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口可乐欲收购中国汇源果汁全部股本一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上调查显示,82%的民众反对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民对中国民族产业及国家竞争力前途的担忧。
汇源果汁的董事长朱新礼宣称:“品牌是无国界的,不应该用民族
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企业应该当儿子来养,当猪一样卖”“出售汇源只是企业行为。事实真是这样吗?
品牌并非无国界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是无国界的,品牌不仅有国界,而且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利益。因为品牌是谁的,企业利润就是谁的。谁能说可口可乐、麦当劳、微软、花旗、福特等这些品牌是没有国界的?谁不知道他们是美国的!他们创造的利润大部分也是属于美国的。别说利润,就连税也不会给中国留下多少。由于是跨国公司,内部转移利润容易,在中国的这些外国子公司又有多少是按规矩、按利润比例向中方交足了税的?
这些年,跨国公司为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和增强竞争力,更多进行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组合,所谓“全球性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品牌、知识产权或专利仍是有国界的。因为品牌形成的利润是有国界的。像某些研究机构声称跨国公司的企业驻扎在哪个国家就是哪个国家的企业,这显然混淆了问题的实质。
发达国家视品牌如生命,因为品牌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利润来源的主要保障,品牌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强大影响力,一个国家有没有经济实力,**来源于这个国家有多少**企业和**品牌,品牌之争实质上是国家之间商品核心竞争力的争夺战。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各类**商品约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在新兴经济体中的跨国公司拥有90%以上的品牌所有权,处于**垄断地位,这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国都*力保护自己的民族品牌。152 0173 384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综合贸易和竞争法》中有一个“721条款”,它授权总统有权阻止外国利益集团所进行的被认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而对美国公司法人所进行的并购或接管。2007年7月布什总统正式签署国会批准的《2007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进一步强化了对外国公司并购或投资美国资产的审查与限制。监管外资并购的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由财政部长担任主席,由国务院、国防部、商务部、司法部、管理和预算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代表等组成,对外资收购美国企业进行严格审查。日本、欧盟也设立了专门机构对外资并购活动进行监控,这些机构具有很强的决策能力和指导力量。2005年法国政府宣布,博彩业、保险业、生物技术产业、交通、信息系统安全行业、军民双重工业行业以及涉及国防机密、军火等产业为保护产业。2006年法国政府又将包括家乐福在内的20家大公司列为特殊保护企业,反对和限制外资并购这些企业。2005年,美国百事可乐要以300亿欧元并购法国饮料企业“达能”,在法国上下引发了一场“达能保卫战”。法国总理亲自出面表示支持达能“躲避令人厌恶的竞购者”,结果保住了达能。现在“达能”不仅发展壮大,还在中国攻城略地,*大的扩张了法国企业的利益。
尽管也有人议论:出售个别品牌不涉及经济安全。但“达能”作为饮料公司,为什么将被美国收购时法国领导人和法国人民会起来反对并*终保住自己的品牌呢?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对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中国产业和品牌面临威胁
跨国公司的长远战略目标是控制中国支柱性产业和知名品牌,从而控制世界上潜力*大的中国市场,获取*大利益。对此我们应高度警惕。
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动表现及对策》调查报告便指出,在华跨国公司已经涉足七大垄断性行业:一是软件产业,微软公司的桌面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占有率高达95%;二是感光材料行业,跨国公司占有率已高达85%以上;三是电脑行业,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和日本东芝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7.7%和15.2%;四是手机行业,到2002年,跨国公司占有率已达70%;五是照相机行业,佳能和索尼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和22%;六是轮胎行业,米其林和普林斯通跨国公司激烈争夺;七是软包装行业,利乐(瑞典)公司控制95%的无菌软包市场。此外,可口可乐在饮料、浓缩液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超过70%,沃尔玛等外资企业控制了中国大型超市的80%以上。
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对中国一些重要产业和品牌的占有率继续扩大。《国际商报》2007年8月8日载文介绍,目前中国8大饮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公司吞并;4大洗衣粉厂已有3家被外资企业吃掉;中外合资企业中90%使用的是外资方的商标,国外品牌在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已超过90%;外资在化妆品市场占有率达到75%;外资在食品、医药行业占有率分别达到30%至40%,在年产超过500万吨的啤酒企业合资率已超过70%。
尤其严重的是,经过这些年的大举引进并对外资实施超国民待遇,外国资本已控制了我国30多个主要行业,外资在我国占**优势的行业已扩展到汽车制造、采矿、纺织、皮革、家具、文体、电子通讯、仪表、超市零售业(80%的份额被外资占领)、水务、啤酒、饮料、日化、水泥、肉制品、医药、软饮料包装、橡胶、电池、感光材料、小五金电器、装备工业等行业。如果听任国家多年培育的骨干企业被跨国公司吞并,听任千辛万苦培养起来民族品牌被外资控制,国家将失去对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权,本土产业也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不能占据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中国就将永远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将永远受制于人,经济独立的基础将被侵蚀。
有人说:出售个别品牌不涉及经济安全。那么上述这么多重要产业和品牌被外资企业主导或控制,还能说不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吗?
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所言,“资源、品牌、金融、技术,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和财富的主体。如果品牌没了,金融没了,技术没了,资源没了,你还靠什么发展?你的发展就永远是为别人打工,经济发展再快,增加的财富也都是别人的!”
现实是,我们被“合作”、被收购的民族品牌已经纷纷在合作中被阉割。现实是,我国许多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后,都被搁置和消灭了。如美加净,原市场占有率近20%。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后,“美加净”商标被搁置,虽然后来上海家化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但已失去了宝贵时机和市场。活力28、小护士等品牌,被外资收购后,基本都退出了市场。这些曾经拥有******、是行业排头兵的企业都逐渐销声匿迹。现在,即便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仍保留汇源品牌,这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因为到时卖汇源所产生的利润已经完全和中国企业没有关系了。
如果我们的企业家都把企业或品牌“当猪”对待,养肥了,价钱合适就出售,那么,我国的自主品牌战略就不可能实现,我国只能永远是没品牌、少利润的“世界加工厂”,永远居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全体国民只能永远做跨国公司的血汗“打工仔”,永远为他人做嫁衣裳!(丛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