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黑龙江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农业专场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黑龙江,这个中国农业大省,经过70年的发展,从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成为世人瞩目的“北大仓”,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块“压舱石”。
70年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连续跃上新台阶,粮食生产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贡献了占全国1/8的粮食增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152 0173 3840.4亿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倍,粮食增量占到全国增量的1/8,实现“十五连丰”,连续8年位居全国**,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国的1/9、1/8和1/3。在中国,每9碗米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黑龙江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黑龙江省是中国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主产区,70年来,这三大品种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黑龙江省水稻产量537.1亿斤,是1949年的131倍,占全国水稻产量的12.7%;玉米产量796.4亿斤,是1949年的20倍,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5.5%;大豆产量131.6亿斤,是1949年的6.2倍,占全国大豆产量的41.1%。2018年,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大豆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全省粮食平均亩产704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37倍。
7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和广泛应用,彻底改变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镐锄镰犁”的生产方式,*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些年,黑龙江省始终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水利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2018年,该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082.4万千瓦,是1978年的20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7%,比1978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30个百分点,位居全国首位。
目前,黑龙江省农机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基本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春耕和秋收时,黑龙江省各地10天内可完成农业春种和秋收,保证把种子播在“腰窝里”,粮食收获在正当期。
7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的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了绥粳18、东农252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大豆垄三栽培等高产模式,创建370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建成了千公里科技示范带。2018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1%,比2002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比目前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该省审定农作物新品种474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农产品优质化率均达到****。同时,黑龙江还引进美国“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引进”项目,通过消化创新“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两种模式,累计推广2.17亿亩。
7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业链条快速延伸,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农产品加工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2018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3%,粮食加工转化率59%。目前,该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34家,44家10亿元以上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5.1亿元,同比增长12.8%。
黑龙江,这块被誉为“插根筷子也发芽”的肥沃的黑土地,如今大力发展绿色生产,保护绿色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在全国**发展绿色食品,并始终坚持出口导向,瞄准国际标准、国内**,建成了全国*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18年,该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396万亩,占全国的1/5强;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50万亩(其中欧盟认证152.4万亩),占全国的1/10强。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安全,黑龙江省深度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入网追溯企业达到1860家,可追溯种植面积达2240万亩,产品达3560个。如今,绿色农业收硕果,以“五常大米”为代表5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892.96亿元。
走进新时代,迎接新使命,共赴新征程。作为中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国内**、国际标准,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筑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