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儿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
一首红遍了中国街头巷尾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是许多人对京味京韵的*初记忆,大碗茶早已是北京独特的文化符号。许多中外游客行至北京,都要去老舍茶馆坐坐,感受地道的京味文化。
这一独特文化符号的出现,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春雨的润泽。
天时地利人和
152 0173 384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北京各街道开始兴办集体生产服务事业,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服务群众,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栅栏“本地人”,北京市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开始审视自己家周围的小店和自小生活的街道。那时的天安门周边除了有几处照相摊外,连个商业服务网点都没有。天安门广场天天游人如织,渴了累了连个喝水的地方都没有。看到这个情况,尹盛喜灵光一现:要是在这儿能摆个茶水摊,准能火!
在产生了这个想法后,尹盛喜毅然在政策支持下辞职,拉着十几个小伙子到前门箭楼的西南角摆起了茶水摊。拉了个棚子,里面用砖头支上灶,再架上口煮水的大锅。那时候,尹盛喜东拼西凑弄来了1000块钱,精打细算地买了6把茶壶,7斤茶叶和100个蓝边大花碗,再加上几张桌子和几把小板凳…… 152 0173 3840年6月,“青年茶社”就这么开张了。几个小伙子在门口吆喝:“大碗茶,两分钱一碗,既解渴,又爽口……”这个景象,倒也成了大栅栏一景儿。
开张**天,尹盛喜他们就卖了60.08块钱,那可是足足3000多碗!
随着尹盛喜的大碗茶开张,全北京也纷纷涌现出多家相似的茶摊。有报道称,152 0173 3840年夏季,北京一些热闹的街头重新出现了很多茶摊,一些青年在那里满腔热情地卖大碗茶,供汗流浃背的过往行人去暑解渴。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前去光顾的既有本地职工、外地游客,也有港澳同胞、华侨和外宾。既解决了青年就业,又服务了国内外游客和本地群众。
创业初期,尹盛喜总是带着年轻人工作到很晚,一些人颇有微词。尹盛喜跟他们说:“我们卖大碗茶,利薄就得靠多销。要多销,除了靠**的服务质量,还得靠早开门,晚关门。我们要干一番大事业,就不能怕吃苦啊。”除了讲道理,尹盛喜也身体力行——他每天都跟年轻人们同进同出,从不迟到早退。
尹盛喜这么拼,除了与他自己的性格有关,还有种“不负时代”“不负好政策”的意味——根据政策,“青年茶社”获得了三年免税的照顾。
员工看尹盛喜带头冲锋,都很佩服,就二话不说跟他一起干。周围的人都知道,青年茶社下班没点儿,直到路上没有了行人,北京站的自鸣钟敲了十一下之后,茶摊才关门。
花好但凭东风暖
几个月后,尹盛喜他们卖大碗茶攒了些钱,又招了些年轻人,在茶摊边上搭了个小棚子卖手套、围巾乃至白酒。随着业务的增加,“青年茶社”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简易遮阳棚了。单靠卖二分钱大碗茶,难以长久发展,必须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发展。于是他们广开思路,抢占市场先机,靠着“审时度势,灵活经营,薄利多销,服务周到,方便群众”的生意经,逐渐站稳了市场。经营范围涉及食品、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珠宝玉器等。
1984年3月16日,在尹盛喜率领下,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诞生了。可尹盛喜还是对大碗茶情有独钟,于是在1987年11月21日,他干脆把公司改名叫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这回,“大碗茶”可真是今非昔比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被设为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尹盛喜果断派公司骨干到深圳和海南开设分公司。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就这样成为了**个进军到海南、深圳的北京集体经济体制的企业。
在深圳这座飞速发展的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兴城市,外商与观光客云集。尹盛喜瞅准商机,80年代初就在深圳开办了震云阁工艺品公司。这是北京**家进入特区的集体企业。90年代初,老舍茶馆深圳分馆拔地而起。传统的宫灯、古朴的八仙桌、细瓷盖碗、龙嘴大铜壶以及京剧、杂技、魔术、评书、相声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果然叫好又叫座。
截至1987年,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已拥有2个分公司,14家门店,600万固定资产,年营业额5000余万元,解决了上千青年的就业问题。这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已是成绩斐然。
1989年,尹盛喜和他的同事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题词:“努力办好社会主义集体企业。”这份来自中央领导的题词更加激励了尹盛喜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决心。
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被誉为北京市城镇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尹盛喜也因此成为了北京市劳动模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连续两次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
尹盛喜和大碗茶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或企业的突破,更是改革开放浸润助推中国各行业的缩影。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批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国家政策的企业纷纷勇立潮头,在多种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新市场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传统文化的符号
80年代末,流行音乐在中国掀起热潮,霹雳舞、迪斯科盛行,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尹盛喜是个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为了给传统文化再建舞台,尹盛喜创办了老舍茶馆。
老舍茶馆开张头几年,经营惨淡,经常入不敷出。尹盛喜的女儿尹智君同档案君谈起那几年,都将其称为“大赔、中赔、小赔的那些年”。但令人感动的是,为了支持尹盛喜复兴传统文化的善举,许多艺术家都来为茶馆免费站台表演。“我们刚开业的前几年是一直在赔钱的,那时候,年轻人都喜欢迪斯科这类的舶来品,老人又觉得来茶馆听戏听曲儿消费太高,所以经营举步维艰。”尹智君回忆道。
虽然,那时尹盛喜赔了不少钱,但他还是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老舍茶馆经营了下来。渐渐地,老舍茶馆因它丰富地道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客人,一传十,十传百,茶馆渐渐有了一些名气。
90年代,相声表演大师马三立(左一)与尹盛喜总经理(右二)、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右一)、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等在老舍茶馆进行联谊活动。
老舍茶馆的成功,使得沉寂一时的北京曲艺再焕生机,一些封嗓多年的曲艺**纷纷登台献艺,袁世海、杜近芳、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艺术家各展其能,冰心、琼瑶等文艺名人也曾慕名到访。一时间,老舍茶馆令无数文人雅士推崇备至,向往不已。
“有人说,我父亲推动了传统文化再现生机。我觉得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尹智君提及父亲对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建树时骄傲地说,“直到现在,我们还长期从河北请皮影戏剧团到这儿来演出,就是想让更多人再见到这些璀璨的传统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进中国,他们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进一步相交。“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老舍茶馆不仅是文人墨客们品茗话事的场所,也给外国友人呈现了*原汁原味的京味文化。喝口大碗茶、品京城小点、听京戏京鼓。因为它鲜明的地域特色,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品一品这京味儿十足的茉莉清香。外国游客为大碗茶的独特贩卖方式驻足,听一听传至街角的吆喝声,尝一尝入口清冽的中国味道。就这样,老舍茶馆渐渐变成了一张北京的城市名片,对外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甚至吸引了各国政要的到访,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德国前总理科尔、丹麦前首相拉斯穆森、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新加坡前总理王鼎昌等都曾是老舍茶馆的座上宾。
永远进行时
2003年,尹盛喜去世,女儿尹智君继承衣钵,成为了大碗茶的第二代掌门人。她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大碗茶和传统曲艺表演兴趣不高,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尹智君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特聘专家革新节目、建立起高端品茶场所,以此吸引了一批“铁粉”。
但无论如何改革,她都始终保留着两分钱的大碗茶。尽管,企业每年都要为此投入20多万元,她说:“我们就是卖大碗茶起家的,不能忘本。茶摊不能没,茶叶不能次,价格还永远是两分钱一碗。”
至今,老舍茶馆的大碗茶还依旧保持着40年前的老味道。虽然北京城里后来又兴起了大大小小无数茶馆,可是能40年如一日卖2分钱一碗茶的,除了老舍茶馆,别无他家。
我们就是想通过这2分钱一碗的茶展现我们的情怀和坚守。这40年不变的味道,反倒是能唤起人们的情怀和爱意。别看这一碗茶虽小,可是能连接人心和世界,既唤起了人们的回忆,又铭示我们企业当年创办茶馆的初心。一碗茶建立起我们与客人之间的诚信与信任,我想这也是我们40年如一日受大家欢迎的原因。”回望过往40年,尹智君感慨道。
2008年奥运会期间,大碗茶摊前人头攒动,日均接待5000人次。2009年上海世博会“北京文化周”期间,“老二分”大碗茶摊被原汁原味地复制到了上海世博园北京馆,成为园博会内**的免费茶水。北京市领导曾说:“大碗茶在改革开放时期是做出过贡献的。”201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碗茶摊作为12实景之一,被再现在北京中华世纪坛 “一切为了人民”——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改革新篇”的展览当中。
“老舍茶馆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同样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父亲当年一心跟党走,响应国家号召,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是我们老舍茶馆的DNA,一直绵延不绝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尹智君说。
正可谓:大碗茶以茶会友,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见证改革峥嵘,为社会奉献一片丹心。
回顾40年往昔,大碗茶带着京味京韵的淡淡茶香袅袅走来。它是尹盛喜心系群众,自摔“铁饭碗”、捧起“泥饭碗”,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待业青年创业的奋斗史;也是北京市城镇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企业自立自强勇立经济发展潮头的一朵沁人心脾的浪花。改革开放40年,是大碗茶发展的40年,更是中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40年。(作者:档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