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在普陀区曹杨地区,毕红戚收起“爱心帮帮车”准备下班,从凌晨4时起,她已为供应城市早点工作了6个小时。
今年以来,毕红戚的销售额同比下降了30%,这也正是全市350个“爱心帮帮车”的缩影。记者昨天采访发现,造成这种困境的一个原因是:申城每年高达25亿元销售额的早点市场,“有组织”“无门槛”。
经营“有组织”
毕红戚来自江苏,2年前加入奥食卡餐饮公司旗下的“爱心帮帮车”,开始早点经营。
毕红戚的“爱心帮帮车”上每天供应40多种早点,由本市知名食品企业提供,价格也很“大众”。经营“爱心帮帮车”的大多是外来媳,“奥食卡”跟她们签订劳动合同,负责缴纳综合保险;每月销售达到9000元可得*低收入1200元,多劳多得,但要保障“爱心帮帮车”不转包,食品安全可追溯。
业内评估显示,申城早点市场销售额每年高达25亿元。在这个庞大市场中,自打加盟“奥食卡”,毕红戚就成了“组织化”经营的一分子。但这个正规的“组织化”,却遭遇了早点市场“无门槛”尴尬。
市场“无门槛”
早点市场“无门槛”只要会做大饼油条稀饭包子,有一辆小车,不遇见城管,就能做“流动早点”。
毕红戚的“爱心帮帮车”旁,*多时曾出现14辆“流动车”。“流动车”在世博年消失了,世博后又回来了;如今,350辆“爱心帮帮车”,每辆都有“流动车”相伴。
结果,“爱心帮帮车”销售直线下降。上个月,毕红戚完成销售额21000多元,每天700-800元左右,而去年日销售额有1100-152 0173 3840元。
那些流动摊贩也要生存,但成本却低得多论价格,“流动车”跟“爱心帮帮车”不相上下,但同样的销售额,前者的利润却要高许多。这公平吗?毕红戚想不通。
“消费心理”谁引导
更让毕红戚费解的是:人们一边担心食品安全;一边又排队买“流动车”的大饼油条,好像没有人再担心“地沟油”。毕红戚的顾客大多是乘地铁的年轻上班族,1.5元的豆浆,0.8元的花卷,1元的菜包子,1.2元的肉包子……经冷链加工一早送到“爱心帮帮车”,口感不一定*好,但起码有人为食品安全负责。
【记者手记】
“爱心帮帮车”的困境,折射的是全市早点市场的“食品安全”困境。
一个有组织、有规模的正规企业,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的早餐食品,多年来却被“流动车”层层包围,付出代价的将不止是企业。
“流动车”的隐患何在?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无论进货渠道、是否使用伪劣原料、是否使用染色剂和添加剂、是否涉及过期食品的重复使用、经营人员是否持有健康证等等,都是一个“未知数”,更奢谈食品安全。因此,要维护城市食品安全,早点市场“无门槛”的现状必须尽快打破。
目前,全国有近100多个城市都在推行“放心早餐车”,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当地政府均给予大力扶持。在上海,目前共有5家企业推行“早餐车”,都已营业3年以上,政府完全可以借助企业、社会的资源来实现早点市场的有序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食品安全,有利于城市管理,也有利于大大减少执法成本。
让一个“爱心帮帮车”摆脱困境,*终受益的将是城市的食品安全。否则,当正规企业难以为继,大量流动早餐车将重新回马路设摊,以*低的成本谋利。届时,谁来为我们的食品安全负责?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