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7月23日电 (黄献光 张羽)如何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控制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甲烷?英国《自然》杂志在23日公开发表的一项植物科学研究中,介绍了一种新研发的高淀粉水稻品种——SUSIBA2,有望解决这一困扰农业科技界的难题。
该研究由中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和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多位专家,历时10年国际合作完成。
稻田产生的强效温室气体甲烷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吸热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25倍,占全球温室效应的20%。每生产100公斤稻谷,将向大气排放14公斤甲烷。
研究团队通过10年研究和大量前期工作,成功将大麦的转录因子植入水稻,有效调节水稻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配,使光合作用的产物,更多地储存于稻谷等地上部分,而不是储存到水稻地下部分,从而减少甲烷排放。
三年试验表明,SUSIBA2水稻减少甲烷排放、增产稻谷的表现良好。这一技术全年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50%以上,同时提高每公顷稻田产量4%。
专家团队认为,此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理念、新思路,距离选育出可供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还很远,但至少看到了甲烷减排、增产稻谷的新曙光。
据中国农业部统计,2014年,中国水稻总产量2.09亿吨,全球水稻总产量约7.34亿吨。若该成果的应用研究未来取得突破,选育出低甲烷的水稻新品种,按减排50%推算,预计每年将使中国稻田甲烷减排152 0173 3840万吨,全球稻田甲烷减排5136万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