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粮食安全挑战,我国应加快推进转基因粮食作物的产业化,以缓解愈来愈突出的“粮食饥渴”。
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25个、品种12个、种植面积1.25亿公顷
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品种自身没有的基因通过特殊操作转入到这个生物体内以产生这种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产品,改变物种的生物特性,已达到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其品质的目的。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日前发布的全球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化发展的*新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已增至25个,另有30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产品进口或进行试验,涉及玉米、大豆、棉花等12种作物,总种植面积已达1.25亿公顷,较产业化初始的152 0173 3840年增长了74倍,12年间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8亿公顷。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介绍说,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转基因作物育种技术体系。以抗虫棉为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开发是我国独立发展农业转基因技术,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的范例。据不完全统计,抗虫棉研发的10多年间,国家总共投入约30亿元人民币。截至2007年底,获审定的抗虫棉品种155个,推广应用面积达380万公顷,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约80余万吨,棉农增产增收累计超过300亿元。
我国未及时研发转基因大豆教训深刻,国内大豆产品加工已为跨国公司所主宰
据了解,自从上世纪我国允许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以来,我国政府的态度和行动一直比较谨慎,迄今为止,只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矮牵牛花、杨树和木瓜,但尚未批准任何主粮转基因作物。到目前为止,只有转基因棉花这一种作物被广泛种植,而在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其他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方面,中国一直裹足不前。
黄大昉表示,在转基因大豆的研发和国内外粮油市场的竞争中,我国其实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训。
他说,中国是大豆种植的起源国,一度也是世界大豆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但是,由于多年对大豆科研和生产缺乏扶植,特别是近年来对转基因大豆发展的忽视,导致我国大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严重滑坡,年产量仅1000多万吨,无法适应国内对食用油和饲料产品迅速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