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福建省安溪县的一家企业正在开发智能农场让蔬菜在自动化环境中高效生长,这可能会是中国农业的未来。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6日报道,该公司的*新扩建项目——占地5000平方米的室内农场——已经建设了两年,6月29日终于揭幕。
报道称,这个农场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每天产出8吨到10吨蔬菜。项目承建公司表示,这些蔬菜足以供应将近3.6万人。
报道还称,巨大的温室只需要四名工作人员来管理——相比之下,传统农田产出同等数量的蔬菜需要大约300个农民。
国家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消耗276克蔬菜。
“与我们的**代智能农场相比,这个新厂的产出效益更高,同时可降低人力和环境成本,”项目承建公司的总经理占卓告诉《每日邮报》记者。
报道称,**代植物工厂占地1万平方米,据称是世界上*大的垂直农场。
报道还称,智能种植法采用高度先进的自主技术,在得到控制的环境下用水培溶液多层栽培来种植蔬菜和草本植物。
报道指出,密闭的室内空间有严格的系统来调节温度、水源、湿度、营养物质,并用LED灯代替阳光。
“这可以*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长潜力,同时保持一个可持续的、不间断的生长周期,”占卓说。
他补充说,在这个工厂里,较小的品种可以在18天内收获,较大的蔬菜则需要33天到35天。传统农场的蔬菜需要40天到60天才能成熟,它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条件。
报道称,在忽略能源成本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这个智能工厂每年可产绿叶蔬菜3000吨至3500吨。
视频画面显示,在这座巨大的智能工厂里,工人穿着全套的生物危害装备——护目镜、口罩、橡胶手套和靴子——检查和巡逻一排排彩虹色LED灯照明的架子。
莴苣、罗勒和小白菜等各种植物生产在白色培养板上的小插槽里,浸在基本没有土壤的营养液中。
画面上,自动传送带把翠绿的蔬菜送去包装。
占卓表示,与其他传统种植的蔬菜相比,这些蔬菜的味道不那么苦,营养价值更高。
报道称,更重要的是,这项新技术*为省水,而水是这个国家的一种稀缺资源。
“我们在努力实现用水量与蔬菜收获量比例1:1,”占卓说。这意味着用一吨水产出一整吨蔬菜。
“目前80%到85%的水可以再循环回到工厂。我们希望到2020年实现1:1的目标。”
报道称,该公司还计划在厂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它能通过传感器记录和分析生长数据。
占卓说,自学模型将自动设计一个模板来说明每种蔬菜的*佳生长条件。
报道称,这还有助于农场产出精确的、稳定的、全年供应的绿叶蔬菜,也就是说市场价蔬菜也会更可预测。
占卓表示,这种种植方式尤其适用于沙漠、山城等环境或劳动力成本高昂的城市。
他还说,受到严格控制的环境不仅能加快生长周期,还能让研究人员创造出适合特定需求的蔬菜。(编译/何金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