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蔗糖,都说是“甜蜜的事业”,长期以来又总是甜中带苦,时甜时苦。
这不,恰巧榨季来袭的雨雪冰冻天气,使全区约1000万亩甘蔗受灾,不仅使产量、糖分损失严重,更严重的是造成蔗种紧缺,今年从种蔗面积到品种结构都面临考验。
本榨季广西甘蔗面积152 0173 384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强,甘蔗收入直接关系着全区过半农民的生计,糖业效益牵动着30多万产业员工的生活,蔗糖生产左右着广西半数县市区的财政收入。业内有人形象地说:“蔗糖打个喷嚏,整个广西都会感冒。”
岂止如此,广西蔗糖已经占据全国60%产量和市场份额,是广西**能对国计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产业。从新中国**个五年计划上马、1956年建成贵糖算起,蔗糖在广西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年过半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熟的经济支柱,也是在全国长期坐稳“老大”交椅的产业。
然而,大是大了,本应“年富力强”的广西蔗糖却称不上“强”。我们不妨从产业链的“**车间”看起——
甘蔗平均亩产*好年景也只过了4吨而已,甘蔗平均含糖分目前只达到13.5%。而蔗糖生产成本要与国际接轨,生产一吨白糖消耗甘蔗必须从目前8吨降到7吨以下。按这个要求推算下来,甘蔗平均亩产必须突破5吨,同时糖分要提高到15%以上。达到这两个指标,意味着广西不用增加种蔗面积,农民就能增加四分之一收入,糖厂就能增产三分一白糖。这个标准并不算高,在广西一些实施良种良法特别是机械深耕的蔗区已经达到,甚至大大超过。关键在于政府的扶持力度、企业的投入力度。
接下来再看蔗糖加工这个*有文章可做的“链条”。广西制糖企业装备与国际同行还有相当差距,吨糖消耗能源高过人家,糖分回收率却又低过人家,蔗糖生产成本自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解决之道无非是引进世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加工这个“链条”还要往横向看,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甘蔗渣造纸,是广西贵糖首创并保持**地位的技术,十年前贵糖以造纸为主的综合利用产值就与制糖平分秋色,甚至制糖亏损也不怕,通过蔗渣造纸补亏还有利润赚。以前拿来烧掉的甘蔗渣,这十来年价格节节高,把“洛阳纸贵”这个成语改成“广西渣贵”,应该更符合现今实情。
横向看蔗糖加工链,一个初露头角的大分支前景更诱人——生产生物燃料。利用废糖蜜生产酒精(乙醇),跟蔗渣造纸一样,在广西早就是成熟技术。现在推广乙醇汽油,酒精值钱了,把蔗汁加工到糖蜜这个环节时,且慢了——糖价好更赚钱就产糖,酒精价格好更赚钱就多生产酒精。对此*有发言权又不愿透露姓名的一位老糖人精辟地概括为:“糖进酒退”,“酒进糖退”。像这样进退自如、左右逄源,真是何其OK!
还是顺着产业链往下看吧。广西蔗糖产业,生产到白糖可以说就终止了。以白糖为主要原料的饮料等食品,在广西没有一个大品牌、没有一家大企业。让广西人汗颜的现实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哪家不千里迢迢来广西买糖?为什么人家却不把厂就近设在广西?
怎样把后续产业做起来暂且不说了。蔗糖生产出来,市场价格时高时低,而且捉摸不定,多年来一直困扰企业,难了蔗农。自治区政府确实努了力,又是实行甘蔗收购“指导价”,又是出台食糖“收储价”,不过都还不是像粮食、棉花这样的“保护价”,自然也就发挥不到像对粮食、棉花这样的保护作用。糖厂、蔗农当然希望:能不能把“指导价”、“收储价”进一步搞成“保护价”?
好了,一根甘蔗,一粒白糖,已经从**产业说到第二产业,还扯到了第三产业。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嘛,这根甘蔗,这粒白糖,说小也小,说大也大,问题是想做强,关键是要做强!■ 谢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