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把吃饭当做头等大事来对待,所谓的“民以食为天”在数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至今仍然备受关注。而与此同时,“食以粮为首”,诸如小麦以及稻谷这些口粮作物的也是我国食品供应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很多人的脑海中都认为,粮食的产量越多越好,粮食的储备越多越好,这一点从很多古代的诗句以及近现代的宣传口号中还能够已见其端倪。
所以,历朝历代的中国人乃至中国农民都把尽可能产出更多的粮食来作为自己的**追求,小麦作为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以及*主要的食物来源,更是如此。
中国小麦产量、库存量世界**!所以,再过的几年时间里,我国数亿农民了3.6亿亩耕地,产出了1.3亿吨以上的小麦产量,平均亩产值也达到了360公斤以上,以上三种数据都处于世界*高水平,其中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以巨大优势成为世界**。
可是中国现在却面临“小麦吃不完”的危机,每年的新产小麦总量明显高于小麦需求量,长年累月,中国的小麦库存量逐渐高企了起来。
根据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19年度(7月到次年6月)中国小麦期初库存将达到1.152 0173 3840亿吨,以**的优势占据世界**的位置。全球排名靠前的几大小麦出口国(诸如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中常年的小麦期末库存量加在一起,不过是7000万吨左右。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小麦库存在总量方面有多么的恐怖。
如果再加上新产小麦的产量的话,那么就意味着2019年新麦收获完毕后,中国小麦市场中出现的可供消费的粮源总量预计为2.536亿吨,而这一数值要明显高于本年度中国小麦的市场需求量——1.25亿吨。
这个数据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以目前全球各国的小麦库存总量2.5亿吨来看的话,仅仅我国的小麦库存量占据了全球小麦库存总量的45%左右,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所以我们可以自信的说,全世界有一半左右的小麦都储存在中国。这也显示了中国的粮食产量以及库存量的“实力雄厚”,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我国的粮食供应长时间内不会出现短缺,这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体现,很有中国韵味。
但是,小麦库存量过高,也成为*近几年困扰我国小麦市场的*主要因素,成为压制每年的新产小麦价格上涨的*大拦路虎。按照世界公认的粮食消费量与库存量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比例应该在40%左右,以中国目前的小麦年消费量1.2亿吨来看的话,中国常年保持4800的小麦库存量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范畴,可是目前我国的小麦库存量是这一正常数值的2.5倍左右。
根据统计分析,2019年度,中国新产小麦以及临储小麦总量将高达2.5亿吨以上,可是*近几年我国的小麦消费量不过是在1.2亿吨左右而已,这其中的巨大差距可谓是非常明显。在整个2019年度,中国小麦市场至少还有1亿吨左右的小麦处于“无法安放”的状态!
那么这些小麦怎么办呢?只能和它们的前辈一样,进入国家临储仓库,堆积如山,逐渐成为“陈化粮”,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在两三年以后,以临储小麦的身份通过临储拍卖的形式低价进入市场,再不济的话,只能继续经过时间的历练,和氧化以及腐蚀的洗礼,彻底成为无法进入食品以及饲用领域的超期粮,进入诸如乙醇深加工企业是这一类临储小麦的*终也是**归宿。
临储超期小麦大多有害物质超标,售价很低,不允许进入食品领域,逐渐变质成为“垃圾”一样,并不是*危险的事情,更加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储存期间长达2、3年的小麦库存会成为每一年新产小麦价格上涨的*大阻碍,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闭循环。
每一年,待新产小麦上市后不久,一旦市场价格出现疯涨,那么几年前通过临储进入国储仓库的那些陈粮小麦就会通过拍卖进入市场,然后,新麦价格上涨势头停滞甚至出现走低,就这样,陈粮出库,新粮入库,而且由于我国这些年的小麦消费量一直萎靡不振,所以入库的新粮永远要比出库的陈粮更多,就这样,我国原本就已经臃肿不堪的临储小麦库存的体量变得越来越大,但是每年的新产小麦价格却一直卖不上好价钱。
2017年,各大小麦主产区开镰收购价格在1.15元每斤左右,当年度国储收购价格标准为1.18元每斤(国标三等,下同);到了2018年,多地的新麦开镰价格仅为1.12元每斤上下,而国储收购价格也已经下降到了1.15元每斤。到了今年,国储收购标准已经降低至了1.12元每斤,而农民初期的卖粮已经已经普遍降低至了1.1元每斤以下。
粮食丰收是好事,但是卖不上高价钱挺烦恼。小麦临储很有必要,但是库存量太高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