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小蚕茧“蝶变”出大产业链

百检网 2021-12-29

  小小的蚕茧经过水解、中和、过滤、浓缩、干燥等生产工艺,变身富含氨基酸的水溶性蛋白——柞蚕丝素肽,可广泛应用在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在大连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制定了柞蚕丝素肽生产技术规范大连市地方标准并颁布实施。

  该标准规范了现有的柞蚕丝素肽生产技术要求,有利于我市特色柞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柞蚕丝深加工利用的产业链延伸,为化妆品、精细化工及生物材料等行业提供了原料保障,同时可促进蚕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近日,记者跟随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大连高新区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实地探访一枚枚小蚕茧如何“幻化成肽”。

  人体“第二肌肤”亟待开发增值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都兴范介绍,柞蚕是在野外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大型觅食类昆虫,辽宁省每年柞蚕茧产量在5万吨左右,占全国的70%。庄河作为辽宁省的主要产区,年产量近万吨。柞蚕丝由丝素和丝胶两部分组成,95%左右为蛋白质,含有的18种氨基酸和人体氨基酸非常相近,与人体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及亲和性,素有人体“第二肌肤”的美誉。

  据介绍,柞蚕茧除少数用来缫丝织绸外,大部分被割茧取蛹食用,使蚕丝变为短纤维,多作为绢纺材料,被加工成蚕丝被等,其有效成分和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开发利用。柞蚕丝素肽就是柞蚕丝素蛋白水解后制备的活性多肽,具有抑菌、抗紫外线、营养保湿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可应用于功能食品、化妆品和生物新材料等领域。因此,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利用丰富的蚕丝资源,开发高附加值的柞蚕丝素肽产品是可行的。

  大连出台地方标准“抽丝剥茧”有了技术规范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建有辽宁省柞蚕资源深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备有先进的柞蚕资源深加工利用中试实验室,从2011年开始就在实验室内开展了柞蚕丝高值化利用研究,从事柞蚕丝素肽制备工艺及功效性应用研究。多年来已申报了柞蚕丝素肽制备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研制多项相关产品。

  2020年6月,研究所接到《柞蚕丝素肽生产技术规范》编制任务后,随即成立了标准编写小组。小组成员总结多年试验、工厂化技术经验,对柞蚕丝素肽的生产技术要求中包括的加工企业的基本要求、原料要求、生产工序、质量管理、产品要求、检验、包装、贮存及运输等进行规范,将生产过程中的实验数据作为制订标准的辅助试验内容。

  小组成员、研究所副研究员米锐按照生产标准现场演示了柞蚕丝素肽生产工艺流程。**将柞蚕茧用特殊刀具割开,把可食用的柞蚕蛹释放出来。随后将柞蚕丝中的丝胶进行水解,使丝胶在水中彭润、溶胀后脱去,再经过多次漂洗去除杂质,通过技术手段中和、过滤、浓缩,就得到柞蚕丝素肽水溶液,通过喷雾干燥方式将柞蚕丝素肽水溶液制成粉末状产品。她告诉记者,生产前,要对柞蚕茧壳的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检验,把好原材料关,生产过程中还要对产品进行多次检验。

  深加工后身价大涨柞蚕丝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柞蚕丝素肽因具有抑菌保湿、延缓皮肤衰老、提高免疫力、解酒保肝、止痒、耐酸碱和高温等作用,可制作成面膜、护肤品、手工皂、人造皮肤、蚕丝骨钉、手术缝线等。加工后的柞蚕丝素肽每公斤售价约为600元,比制成短纤维的价值提高了5至8倍。

  “柞蚕丝素肽生产规范标准的制定、实施,在柞蚕领域开创先河,填补了大连的空白。”都兴范介绍,此前因为没有相应的柞蚕丝素肽生产技术规范,柞蚕丝素肽工厂化生产状况比较混乱,企业在生产上无据可考,严重影响了柞蚕丝素肽的应用及产业发展。而标准中的检验法成果处于国内外**水平,进一步规范生产企业的技术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对进一步拓宽柞蚕丝应用领域、增加经济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百检能给您带来哪些改变?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客户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饰有限公司
  • 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长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纽特丝纺织品有限公司
  • 无锡露米娅纺织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