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世界上*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棉花综合机械化率近年也不断提升,2020年达到85%,其中机耕率、机播率和机收率分别为****、95%、55%。机收率较低的原因除了新疆一些地方棉花品种、田间管理还不适应机械化采收的要求,还在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机采率较低。但“
但是当前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还面临诸多问题:残膜污染治理,技术装备
当前新疆棉花生产全部采用铺膜种植,但残膜回收率低、含杂率高、资源化利用困难的共性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解决。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的带领下,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棉花专业组组长、石河子大学研究员温浩军和其他团队成员在残膜污染治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开发的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地膜收净率超过90%,作业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至8公里,每天作业面积152 0173 3840至200亩,回收后的残膜含杂率低,并实现了地膜卷收,为资源化利用创造了条件。同时,经过3万多亩的试验示范,产品的工作可靠性得到了验证,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此外,造成棉花含杂率高、品质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不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足。面对这一问题,温浩军认为,应在新疆建立棉花提质增效技术与装备的试验示范区,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棉花品质。在山东和河北继续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初步形成适应当地条件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在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西、湖北等地建立示范点,研究适应当地条件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机采棉含杂率主要跟棉花脱叶效果和采净率有关。“这几年为了提高机采棉的品质,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温浩军告诉记者,比如将原来(66+10)厘米的种植模式改为(72+4)厘米的超窄行或者是76厘米的等行距,从而提高脱叶效果。同时从施药技术与装备入手,提高施药
我国对棉花生产机械持续多年的补贴政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对犁、耙、播、打药等通用机械,补贴为产品销售价格的25%至30%,采棉机3行的补贴为40万元,6行的补贴60万元。“生产厂家的制造水平、制造能力都在持续提高,因为高精尖的设备舍得投入了,而且高质量的作业机械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了,因为大家购置农机主要看性能了,同时也促进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温浩军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温浩军建议,要开展棉花生产精准作业和智能化管理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包括土地整理、精准施肥、精准播种、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精准施药、精准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还要实现对棉花生育期生长情况的动态管理和各作业环节的智能管控,*终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益,提升棉花品质,从而实现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