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大力实施科技工作“特色发展、重点突破”战略,深耕纺织专业领域,坚持走“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特色发展之路,打破了“纺织就是纺纱织布”的认识误区,组建了“省部共建纺织
一、疫情防控显身手,助力产业回暖。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以“口罩”“防护服”为代表的医疗卫生纺织品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武汉纺织大学一批科研人员就熔喷棉紧缺问题“紧急集合”,为工信部提供科技决策咨询;一批专家紧急投身科研攻关,研发了新型高效防护材料、有害物质检测试纸等技术产品,具有杀菌抗病毒功能的口罩、高效阻隔病毒的防护服、居家自检自测试纸等一批技术成果实现在鄂转化;一批教师积*对接校友和企业,与恒天嘉华、稳健医疗、湖北宏宇等医疗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助力企业转产增产,为疫情防控提供“盔甲”“战袍”。该校杰出校友李建全率领的稳健医疗集团,在湖北有黄冈、荆门、崇阳、嘉鱼等7个生产基地,目前正在鄂布局研发中心,在汉筹建总部,因疫情期间的**贡献受到国务院致函感谢。
疫情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展现出*强的担当和韧性,大量纺织企业转产增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为152 0173 38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口罩超509亿只、防护服超2.16亿件。武汉纺织大学积*把握后疫情时代国家在湖北布局“中国
随着材料等新兴前沿学科的崛起,以医疗卫生纺织品为代表的“现代纺织”科研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武汉纺织大学在人工心脏瓣膜、小口径人造血管、高端医用敷料、人造骨骼,到军工航天、节能
二、科技转化勇担当,推动成果回流。
2009年,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研发的“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产业化”(简称“徐氏如意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纺织行业、湖北省属高校该奖项“零的突破”。但由于该技术合作研发和转化利用的主体为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坚持立足湖北、服务湖北,与湖北地方政府、企业深度对接、协同发展,一大批技术成果在湖北省内企业实施转化:“普适性柔顺光洁纺纱技术及其应用”等技术成果落户襄阳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获年度湖北省十大成果转化奖和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为烟囱戴口罩”专利以1000万元估价转让应城市天润产业用布有限责任公司并投产;携手武汉裕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打造首批全国产
此外,该校依托“接枝淀粉”相关专利技术成立的湖北顶新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深圳前海新四板挂牌上市,实现首轮融资1亿元,“环保免煮淀粉接枝共聚浆料”被评为2019年度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依托“柔性织物传感器”相关专利技术成立的武汉飞帛丝科技有限公司,获武汉市“3551”计划支持,产品在智能可穿戴、大健康领域拥有广阔前景。不久前,湖北省科技厅“联百校转千果”云推介活动武汉纺织大学专场,“厅长搭台、校长带货、专家直播”,该校推出可转化成果470余项,直播间现场推介10项科技成果,累计120人(企业)认领,预计转化金额达到1.89亿。
湖北省技术交易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武汉纺织大学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9109万(全省高校排名第9),其中省内成交额6145.68万,表明该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强实力。
三、搭建平台激活力,促进人才回归。
“十年磨一剑”。2019年11月,武汉纺织大学“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论证,到会院士专家高度评价实验室的人才团队和创新实力。平台定位服务湖北省地方社会经济和纺织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在研究方向上与其他同行业***科研平台形成互补,为今后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徐卫林教授担纲实验室主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梅顺齐任实验室副主任。2019年,该科研团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金字招牌”的吸引下,武汉纺织大学集聚了长江学者徐卫林等一批领军人才,产出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高水平成果,在省属高校中**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批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个获批中组部“千人计划”、**批获得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目前,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外籍院士7人,***人才10余人,省级各类人才150余人。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入开展“一省一示范”“一市一项目”“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博士进企业”等活动,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变技术服务为战略服务。
湖北宏宇医用制品有限公司是我省重点企业之一,其生产的口罩、防护服、工作服等产品,全部
今年6月,该校从四川纺织科学研究院重点引进了王桦教授及其团队。王桦教授作为四川纺科院的总工程师、国家科技奖的获得者,是我国高性能纤维及其非织造布领域的领军人物,其“高温除尘滤袋技术”前期已经在湖北应城落地转化。目前,随王桦教授“一同来汉”的“耐高温电池隔膜技术”正在武汉市江夏区产业化推进中,预计带来20多亿元投资,同时将有效助益该地汽车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