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截至2月25日,全国纺纱综合开机率为35%;其中,江苏地区复工率相对较好,达到50%,其次,福建、山东地区分别为43%、36%;河北、河南、浙江地区开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纺纱企业的复工率逐渐提高,但总体来看,复工进程缓慢,尤其是中小纺企,普遍更迟一些。那么,中小纺企复工延迟的原因何在?对于靠生产加工为生的纺企而言,推迟复工对其效益的影响有多大?
疫情防控为首位
工人短缺难复工
经了解,疫情防控依然是导致工人短缺形成各地企业复工开车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企业老板表示,外地工人返回工厂要办理相应手续,且办全手续未必就能顺利返厂。山东青岛某纺纱厂负责人表示,该厂员工152 0173 3840余人,其中30%为河南、甘肃等外省员工,剩余员工虽都是本省劳动力,但也来自不同区县,这给员工返岗造成很大不便。其他企业也表示,虽然各项管控措施已经到位,仅因缺员工而不得不推迟复产。
拿不到复工开车许可证也是部分企业无法及时复工的原因,疫情当前,安全防控是**位,企业只有获得复工开车许可证才能恢复生产。尽管如此,企业对各级政府的担忧和采取的防控措施也表示完全理解,坦然接受疫期复工培训、疫情防控措施到位、人员梳理建档管控等现场及资质审核。申报企业反映,只要硬件上布控设防到位,软件上手续齐全,有关许可证件办理效率很高。不仅如此,许多地方政府还在辖区企业的复工开车上帮助企业想方设法,通过企业间的员工余缺调剂、举办网上劳务市场、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等措施,积*为企业复工服务解忧。
专家认为,开工阻碍因素多缘于这场疫情的影响。尽管各级政府管控措施疏而不漏,全力阻断疫情,但企业自身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防控能力高低不一,所以复工难度差别凸显。
2月下旬,
此外,缺原料也是企业复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纺纱企业老板表示:“年前原材料备货少了,即便复产也很快就成‘无米之炊’”。据了解,由于担心节后市场风险,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原料仅够支撑7~10天。在物流没有全面恢复之前,不敢开工。物流不畅导致的产业链不完整已成为阻挡纺织企业复工复产的一大障碍。
“边防疫边生产的成本至少增加1~2成,这对于本就缺少现金流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业内人士表示,除了房租、工人工资、采购原材料等,还有必不可少的
产业链不完整
纺织厂“独木难成林”
与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纺织企业不同,国内多数纺纱企业复工后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产业链的不完整。
纺纱企业表示,2月初的时候,就算企业可以复工,但是下游印染和服装厂等也仅有*少数复工,而且在有库存的情况下,下游并不着急订新货,因而纺纱厂当下接新订单并不容易。当前,纱线销售偶有走货,但各地运输并未恢复,发货渠道也并不通畅,大单整单几乎没有,偶尔发些散货,纱线价格以春节前价格为主,也有下游客户询价问价,但不见新订单成交。据了解,企业也试着通过线上办公和网上交易的方式,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稳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但企业也对未来市场表示担忧,如广东市场以春夏订单为主,一旦过季,订单量会受到很大影响。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纺企复工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个大概念,员工到位多少和开车率高低是基础性问题,企业订单持有状况、原料及产品库存情况、设备运转的辅助保障、生产经营的持续性等,在疫情当前形势下,都将对企业常态运行形成制约。
订单方面,目前企业所持订单多为春节前订单,有的企业订单丰沛,可做至一季度末甚至更长,有的十天半月,那么现在这些订单会不会有实时变化?下游有没有调整的信息,现在还处于动态中。随着疫情发展,市场*有可能发生变化。
原料库存方面,通常情况下,因为棉花资源供应有保障,棉纺织企业不担心原料供应,但复工后是否能保持有序进销尚不确定。某企业担心,疫后棉花报价与在手加工订单价位相差太大怎么办?还有企业担心,机器转起来后,那些正常采购的关键且常用消耗的零部件能否正常买到。纺机设备生产企业同样面临抗疫,如果企业一时无法复工,原有的产品供应就会掉链子。
后续订单没把握
市场后势仍需观望
如今,疫情狙击战还未结束,随着纺企的陆续复工,纺织市场的产品产销将面临新变化。
市场上,部分纱线生产企业生产常规产品,与下游企业定品种、定规格、定数量供应,形成固定的供销关系,但这些企业并不代表全产业状况。更多的纺纱企仍然依靠收到的订单安排生产经营。当前中小纺纱企业基本上是依靠所持订单安排产销,2月中旬开车生产订单主体来源于上年度末。
与此同时,企业生产经营恢复后也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根椐在手订单及下游企业的要货情况抓紧组织生产,尽快实行产品与需方的有效对接并进入正常供需的闭路循环。二是积*寻求新的经营业务。而新的情况是疫后的纺织市场真正的走势现在还没有清晰的雏形。几乎所有受访企业都认为疫后市场变化在所难免,国际市场可能对中国纺织品
目前,部分企业对后续订单表示没把握,其与下游客户沟通交流的结果是,行业内的企业都在等待观望,这些企业因处于不同地区,疫情轻重程度不同、行业政策不同、复工时间不同等,产业互相匹配确实较难。
作为纺织大国,如果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因疫受阻,那么上游企业经营会迅速萎靡,原棉销不动,纺车开不足,纱线无出处。有不少企业担心更多问题,如将来涉及疫区(如产棉用棉大省湖北及周边棉花主产销区)的产销经营该如何做?来自这些地方的原辅材料、纺织品会不会受行业或消费者另眼相看?正在与疫区进行中的业务是断还是续?这些问题矛盾,企业正在求解或化解,相信随着疫情的过去,一切都会逐渐明朗。